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在“双碳”目标推进中经历阵痛:近20家企业陷入亏损泥潭,通威股份以49亿元预亏刷新行业纪录,组件价格跌破成本线至0.6元/W,全球1100GW产能与600GW需求的失衡将行业推向“内卷化”深渊。然而,政策与行业的协同发力正在撕开一道曙光——从中央定调整治低价竞争到企业技术迭代突围,从产能出清到AI赋能,光伏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革命。
政策筑底:从“呼吁自律”到“刚性约束”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写入政策文件,工信部牵头14家头部企业座谈,明确要求“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配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的技术门槛,形成政策组合拳。政策层对TOPCon、HJT等高效技术的倾斜(如税收抵扣比例提升至15%),加速了PERC产能出清——6月国内PERC开工率已降至52%,而N型产能占比突破60%。这种“有形之手”与市场规律的共振,使得多晶硅价格企稳回升,N型料周涨幅达12.4%,期货2508合约站稳4万元/吨关口。
企业觉醒:从“价格绞杀”到“价值竞争”
头部企业率先打破“以价换量”怪圈:隆基绿能HPBC 2.0组件效率突破25.9%,凭借差异化技术实现溢价;协鑫科技颗粒硅成本降至27元/千克,较行业平均成本低30%。企业从盲目扩产转向理性控产,月度供应量控制在9万吨低位,N型料报价区间上移至4.3万-4.9万元/吨。这种转变背后,是行业对“内卷式”竞争本质的重新认知——当组件价格跌破现金成本线,企业唯有通过技术降本与产品升级,才能在存量市场中争夺生存空间。
技术裂变:从“效率竞赛”到“场景重构”
光伏产业的技术迭代已进入“深水区”:
1、电池技术: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3%,HJT量产效率达26.1%,BC组件因供不应求成为先进产能代名词;
2、系统集成:光储融合方案使电站IRR提升至10%以上,智能跟踪支架降低土地成本15%;
3、材料革命:透明导电膜(TCO)玻璃良率突破90%,推动BIPV渗透率提升至30%。
这些创新不仅重塑了产品形态,更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天合光能通过“光伏+储能+智能运维”一体化服务,在海外市场斩获超5GW订单,验证了技术驱动的价值闭环。
AI赋能:从“制造革命”到“生态重构”
AI技术正在重构光伏产业全链条:
•生产端:智能工厂使硅片良率提升至98.5%,人工成本降低50%;
•供应链:区块链溯源系统将采购周期压缩至5天,库存周转率提升40%;
•运维端:AI算法优化电站布局,发电量提升5%-8%,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
这种智能化转型加剧了马太效应——头部企业凭借数据壁垒和算力优势,毛利率较中小企业高出15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对于后市: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增长”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光伏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
•产能出清:预计2025年底前,30%的中小产能将永久退出,CR10集中度升至85%;
•技术分层:N型电池渗透率突破70%,钙钛矿组件开启GW级量产;
•全球布局:东南亚、中东产能占比提升至40%,规避欧美贸易壁垒。
中国光伏产业协会预测,2030年全球装机将达5200-5800GW,中国贡献1800-2300GW。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政策持续引导下的产能优化、技术突破驱动的降本增效,以及全球化市场的深度开拓。
行业启示:
光伏行业的阵痛期,本质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必经之路。当政策筑底与技术突围形成合力,行业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供需再平衡。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技术领先、成本控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是穿越周期的最优解。
本文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