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召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在会上抛出重磅论断: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 “三波浪潮” 式深度变革,当前已迈入智能化攻坚期,2027 年将开启自动化新纪元,整个行业正加速向具身智能形态演进。这一判断结合华为智驾技术落地进展与行业数据,引发产业链广泛关注。
靳玉志首次明确界定了汽车产业变革的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波(2015-2022 年)电动化浪潮以 “电力替代燃油” 为核心,实现出行成本的革命性降低。数据印证了这一阶段的成果: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 2015 年的 1.4% 起步,2022 年突破 25.6%,耗时十年完成从 “政策驱动” 到 “市场主导” 的跨越。华为测算显示,电动化使乘用车百公里出行成本从燃油车的 60-80 元降至 10-15 元,为后续技术升级奠定市场基础。
第二波(2022-2027 年)智能化浪潮正处于攻坚期,核心是 “算法替代司机”,通过智能驾驶技术重构安全与体验。靳玉志透露,华为乾昆智驾系统已搭载于赛力斯、江淮、北汽等七大车企的 28 款车型,累计装机量突破 100 万辆,高速与城区 NCA(导航巡航辅助)功能普及率快速提升。更关键的是,智能化渗透速度远超电动化 —— 辅助驾驶渗透率达到 50% 仅用 5 年,较电动化进程缩短一半。
第三波(2027 年起)自动化浪潮将实现 “算法全面替代司机”,重新定义出行标准。靳玉志预判,L3 级自动驾驶将在 2027 年规模放量,届时不仅能将交通事故率降低 90% 以上,更能通过车辆调度优化使城市交通效率提升 40%,“从个人出行工具升级为社会效率基础设施”。
靳玉志强调,三波浪潮的终极方向是 “汽车成为具身智能的核心载体”。不同于单纯的软件智能,华为定义的具身智能是融合视觉 - 触觉 - 语言 - 动作模型(VTLA)、边缘计算、5G 通信与能源技术的综合体系,能实现 “感知 - 认知 - 决策 - 行动” 的闭环。
这一技术路径在华为乾昆智驾 ADS 4.0 中已现雏形:该系统通过 4D 毫米波雷达与车路协同技术,可提前 300 米预判复杂路况,配合仿生计算架构实现毫秒级决策响应。靳玉志透露,华为已发布高速 L3 商用解决方案,为 2027 年自动化浪潮储备核心技术,“目前正在联合车企完成法规适配与场景验证”。
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正陷入 50% 左右的平台期,2025 年一季度甚至回落至 41.2%,靳玉志的论断恰为行业指出破局方向。“电动化解决了‘动力切换’,但智能化才能真正创造不可替代的体验价值。” 某合资车企高管表示,其品牌搭载华为智驾的车型订单量较传统电动车型提升 2.3 倍。
从竞争格局看,全球正掀起 L3/L4 级自动驾驶竞速赛。特斯拉 FSD、小鹏 XNGP 均在加速迭代,而华为凭借与七家车企的深度合作形成规模化优势。行业数据显示,2025 年搭载高阶智驾的新能源汽车占比将突破 35%,较 2024 年提升 18 个百分点,成为渗透率突破的核心驱动力。
靳玉志认为,自动化浪潮将带来三重变革:其一,出行服务模式重构,“Robotaxi 车队将使单位里程成本再降 60%”;其二,汽车供应链升级,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核心部件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其三,城市交通生态重塑,“车路协同系统可减少 30% 的道路拥堵”。
不过业内亦提示风险:L3 级自动驾驶的责任界定法规尚未完全明确,极端天气下的技术可靠性仍需验证。华为方面表示,正联合交通运输部、车企及保险机构推动 “技术 - 法规 - 商业” 协同创新,“确保自动化浪潮到来时行业能平稳过渡”。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为“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为长江有色金属网原创,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尽可能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