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突破1.8亿千瓦,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核心驱动:电池价格暴跌50%+政策红利释放
中国储能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核心动力来自电池成本骤降与政策机制创新的双重推动:
1. 电池价格“腰斩”:2023年以来,中国储能系统电池价格累计下跌50%,2025年进一步降至0.47元/瓦时(约66美元/千瓦时),带动光伏配储项目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从80美元/兆瓦时降至68美元/兆瓦时。若叠加地方容量补偿(如新疆0.16元/千瓦时),成本可降至60美元/兆瓦时,已低于燃煤发电基准电价(35-65美元/兆瓦时),经济性优势显著。
2. 政策组合拳:2025年《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地方政府通过容量补偿(如内蒙古年补偿2100万元/100MW项目)、电力现货套利等机制,构建多元收益模式。预计2025年底近20个省份将跟进容量补偿政策,储能项目收益率提升至8%以上。
经济性突破:光伏配储成本比肩煤电,长时储能加速落地
以新疆某光伏配储项目为例:
• 成本结构:光伏投资6亿美元,储能投资5.6亿美元(单价140美元/千瓦时),8%收益率下LCOE为68美元/兆瓦时;
• 竞争力:2小时储能系统成本43美元/兆瓦时,4小时降至57美元/兆瓦时,均低于煤电标杆电价;
• 长时化趋势:电池成本下降使4小时储能IRR达标,储能时长从2024年的2.5小时延长至2030年的3小时,支撑电网调峰需求。
全球展望:2030年储能需求或达1588GWh,中国主导市场
• 需求激增:全球储能需求预计从2025年的581GWh增至2030年的1588GWh(年复合增长率23%),较年初预测上调60%。中国贡献主要增量,2025年储能电池需求将达335GWh(同比+89%),2030年突破855GWh。
• 技术竞争:宁德时代以26%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阳光电源、海辰储能等企业加速布局长时储能技术,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进入示范阶段。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方案的落地,标志着中国能源转型进入“技术驱动+政策护航”的新周期。随着成本优势扩大与电网需求升级,储能产业将从“政策补贴依赖”转向“市场化盈利”,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