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引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释放的产业政策信号,正深度重构传统工业与新能源领域发展逻辑。会议明确"依法规范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与发改委废止钢铁、氮肥等行业旧版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政策协同——当原有标准沦为低效产能"保护壳",政策正加速行业洗牌,为技术领先、效率突出的优质产能腾出市场空间。
市场反应:7月2日,钢铁主题ETF(515210)单日涨幅超3.5%,重庆钢铁、柳钢股份等多股涨停;光伏板块同步爆发,通威股份、福莱特等十余股封板,龙头隆基绿能逆市突破关键阻力位,资金流向印证政策红利释放效应。
【钢铁:供给收缩+盈利修复,确定性机遇凸显】
政策催化下,钢铁行业正经历三大深层变革:
产能出清进入实质落地期
唐山环保限产政策显效,12家钢企烧结矿产能日均缩减约3万吨,产能利用率从83%降至70%。行政限产与市场自发去产能形成合力,机构测算若全年粗钢减产5000万吨,行业吨毛利有望修复至400元,实现整体扭亏。更关键的是,行业正探索产能退出补偿机制,头部企业通过基金工具加速整合,集中度提升趋势明确。
成本曲线陡峭化,定价权向龙头集中
低效产能退出推动钢铁边际成本曲线陡峭化。以螺纹钢为例,尽管当前价格处于历史低位,但具备长协矿锁定、电炉短流程等优势的头部企业,仍能维持100-200元/吨利润空间。这种成本优势在供给收缩周期中将转化为定价主导权,推动行业利润率向历史均值回归。
战略价值在全球博弈中重估
国际市场对"中国钢铁"贸易限制持续,美墨钢铁进口配额谈判等事件凸显海外壁垒。国内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产业升级需求,更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选择。头部企业通过产能优化提升产品附加值,正成为突破海外偏见的关键路径。
光伏:从无序扩张到高质量,转型释放新空间
光伏板块强势表现,本质是行业从"规模增长"向"质量升级"转型的缩影:
供给侧自律开启新发展范式
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7月起主动减产30%,月度产量降至45GW,与2024年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提至30%、技术指标升级)形成政策呼应。行业自律公约落地,标志着光伏产业告别"价格战",转向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绿证政策激活价值增长新引擎】
2025年起实施的绿证强制消费政策要求,钢铁、数据中心等行业绿电消费比例2030年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政策重塑光伏价值链条:电站项目绿证交易收益成第二增长曲线,出口产品"含绿量"认证更成进入欧美高端市场的关键凭证。隆基、晶科等企业在沙特、印尼布局海外基地,绿证国际互认正成全球竞争新抓手。
【技术迭代推动估值体系切换】
钙钛矿、叠层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突破改写竞争格局。国内企业在TOPCon、HJT等领域技术储备深厚,天合光能在印尼投产的1GW电池组件厂采用210大尺寸硅片技术,产品溢价率达15%。技术领先性推动光伏板块从周期股向成长股估值切换。
投资逻辑:从政策博弈到价值发现
市场对钢铁、光伏的认知正从"政策套利"转向"价值挖掘":
【钢铁:低估值+高弹性双击机遇】
当前钢铁板块PB估值处历史10%分位,中信特钢、华菱钢铁等龙头动态PE不足8倍。若供给收缩周期中吨毛利回升至300元,板块ROE有望从3%提升至8%,对应PB修复空间超50%。
【光伏:技术溢价+全球化红利共振】
海外市场中国光伏组件较本土产品仍有20%成本优势,绿证新政进一步放大这一优势。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边际松动(如墨西哥配额协议示范效应),具备海外产能布局企业率先受益。同时,钙钛矿量产进度超预期(国内实验室效率达32%),或催生新估值锚点。
【风险提示与展望】
需关注两大风险:钢铁需求端受地产低迷制约,若基建不及预期或抵消减产效果;光伏技术迭代加速,技术储备不足企业面临淘汰。未来投资将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钢铁需跟踪电炉产能占比、氢能炼钢等技术突破;光伏关注N型电池渗透率、海外储能配套政策等指标。具备技术壁垒、成本优势与全球化布局的龙头企业,将成为穿越周期核心标的。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