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前铜市场正上演“供应紧缩与库存增长”的矛盾叙事。矿山端,印尼铜矿持续停产叠加全球矿铜供应中断风险,直接推高矿端紧张预期——这种供应收缩效应已传导至冶炼环节,国内铜精矿加工费虽微涨但仍处低位,矿紧态势未改。然而,交易所库存却呈现“逆向增长”态势:美国COMEX铜库存周度增长8%,LME库存亦维持健康水平,这种“矿紧库松”的分化格局,折射出市场对短期供需平衡的复杂预期。
美联储上周首次降息25个基点,为市场注入积极情绪,但需明确其政策逻辑——此轮降息是应对经济弱势的“预防性措施”,而非经济强势下的主动宽松。这种“被动降息”特征,使得铜价短期获得情绪支撑,但长期走势仍需回归基本面。
具体来看,沪铜社库周度激增12.5%至10.58万吨,创三个月新高,表面看似乎缓解供应压力,但需注意其结构特征:库存增长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而华南地区因下游消费疲软,库存去化速度明显放缓。这种区域分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库存健康度”的争议——美国库存增长虽显健康,但需警惕其是否反映真实需求,抑或仅是套利资金推动的“被动累库”。
技术面上,沪期铜当前处于79750-80250元/吨的关键区间,这一位置既是前期高点的支撑位,也是矿紧预期与库存压力的博弈点。突破方向将取决于三大变量:一是矿山供应中断的持续性,若印尼铜矿停产延长,矿紧预期将进一步强化;二是美国库存增长的持续性,若套利资金撤离,库存可能快速回落;三是美联储后续政策路径,若经济数据持续疲软,降息预期可能升温,反之则可能转向鹰派。
【结语】
矿铜供应紧缩与交易所库存增长的矛盾,本质上是全球铜市供需重构的缩影。在美联储降息的宏观背景下,铜价短期可能维持区间震荡,但中长期走势将取决于矿山供应恢复速度、库存去化效率以及全球经济复苏强度。投资者需穿透市场噪音,把握“矿紧是现实,库松是预期”的核心逻辑,方能在铜市的双面博弈中捕捉确定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