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夜盘内外铜价狂飙,伦铜创下16个月高位10364美元/盎司,沪铜创下6个月高位82980元/吨。因一场由印尼矿山事故引发的“铜供应危机”正悄然发酵。这波铜价暴涨,究竟是短期投机炒作,还是供需格局根本性转变的信号?让我们拨开迷雾,看懂这场“铜市风暴”的真相。
【政策与市场“双引擎”驱动】
本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鹰派”言论曾让美元指数冲上两周高点,理论上对大宗商品形成压制。但铜价却“逆势”暴涨——今日(9月25日)沪铜2511合约15点收盘飙升2720元,涨幅3.4%,成交量暴增28.3万手,持仓量增加6.6万手。这背后,是市场对美联储后续降息的强烈预期:CME数据显示,10月降息25基点的概率高达91.9%,鸽派预期为铜价提供了“美元走弱+流动性宽松”的双重支撑。
国内方面,2025年8月我国消费市场稳中有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7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彰显出内需恢复的持续动力。此外,在房地产方面,通过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定向融资超1.6万亿元;并同时优化地方债务,构建“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良性循环,助力地方优化债务结构并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心剂,继续托底金属需求前景。
【供应端“黑天鹅”:印尼矿难冲击全球格局】
真正的“导火索”来自印尼。自由港麦克莫兰旗下格拉斯伯格矿的严重事故,让这座占全球铜供应3%的超级矿山陷入瘫痪。事故导致三季度铜销售量预计下降4%,黄金销售下降6%,更关键的是——矿区大部分产能将停摆至2026年上半年。分析机构测算,仅四季度全球铜供应就将因该事故减少3%,2026年增量预期也大幅下调。这一事件直接点燃了市场对“铜精矿供损率突破5%”的恐慌,国际铜期货应声大涨3.8%,逼近5美元/磅关口,距离7月的历史高位仅一步之遥。
【需求端“硬支撑”:能源转型下的“铜需洪流”】
铜价的强势,离不开需求端的“硬核”支撑。作为能源转型的“血管”,铜在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需求持续井喷。从光伏板的铜线到电池的铜箔,从输电设施到LED照明,铜的身影无处不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旺季消费提振下,初端加工材开工率小幅回升,现货市场成交火热,持货商“逢高报盘积极”,下游“追高补库”需求阶段性释放。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庆长假前的补货预期进一步推高了买盘动能,今日规模性成交“量价齐升”,市场买卖兴旺。
【风险与机遇并存:铜价高位运行下的“双面刃”】
尽管铜价短期“涨势如虹”,但风险亦不容忽视。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持续扰动——特朗普对俄态度“180度转弯”、中东局势升温,市场避险情绪随时可能“反扑”;另一方面,铜精矿现货TC/RC持续低位,硫酸价格下滑导致冶炼副产品收益缩水,多数企业成本线承压,需警惕“获利回吐”压力。不过,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供应趋紧+需求增长”的长期逻辑下,铜价“高位运行”仍是大概率事件。肖静指出,伦铜有延续向上突破的潜力,沪铜虽短线增仓迅猛,但总持仓尚未突破此前8万关口的“天花板”,需关注后续资金动向。
【结语:铜牛的“耐力赛”】
从美联储降息博弈带来的流动性预期到印尼矿难引发的供应冲击;从能源转型浪潮下铜作为核心金属的刚性需求到地缘政治风险对市场的情绪扰动——多重因素交织,共同推动本轮铜价强势上行。而中国通过政策组合拳展现的宏观调控智慧,更在关键时刻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确定性:消费市场稳增长与金融风险化解双线协同,既保障了内需恢复动能持续显现,又通过精准的金融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助力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形成高质量发展坚实支撑。铜价的这波暴涨,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短期看,供应端的不确定性仍占主导;长期看,铜作为“能源转型核心金属”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短期波动,不如关注那些具备“成本控制能力+产能扩张潜力”的优质企业——毕竟,在铜牛的“耐力赛”中,跑得稳,才能跑得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