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高盛下调AI服务器出货量预测,2025年及2026年的出货量分别由先前的3.1万台和6.6万台调整为1.9万台和5.7万台(以144-GPU当量计算)。
高盛分析认为,这一调整主要是受到产品过渡期的影响及供需不确定性所致。
与此同时,高盛全线下调了多家中国台湾ODM厂商及散热供应链公司的目标价。包括广达电脑(Quanta)、鸿海(Foxconn)、FII、纬创(Wistron)、艾维克(AVC)及双鸿(Auras)等,目标价降幅在7%至21%之间。尤其是广达的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表明其未来在市场中的上行空间已相对有限。
AI服务器“隐形命脉”
算力光环下,支撑其运转的金属材料才是真正的底层逻辑。
一台AI训练服务器的机柜中,铝合金框架承担着80%的结构负荷,而铜合金导线和散热组件则占其重量的15%。
以高盛预测的2025年1.9万台机架级AI服务器(144-GPU当量)计算,仅铜材需求就达5.7万吨,相当于中国全年精炼铜产量的1.2%。
更隐秘的战场藏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磷化铟(InP)光模块衬底材料决定着800G光通信的传输效率,而国产化率不足10%的现状,让中际旭创等企业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高价抢购。氮化镓(GaN)功率器件能提升电源转换效率3个百分点,但全球90%的镓金属供应掌控在少数巨头手中。这些“金属基因”直接左右着AI服务器的性能天花板。
从铜矿到云端的资本迁徙
高盛报告中“生产复杂性挑战”的警示,在有色金属领域体现为一场地缘博弈。
当ODM厂商为规避关税风险加速生产基地分散化,铜陵有色等企业已率先完成DeepSeek人工智能的私有化部署,通过AI优化铜冶炼工艺,将电解铜纯度提升至99.9999%,直接对标国际大厂标准;北方铜业与华为将在工业互联网、智慧矿山、数据治理等领域深度合作,目标直指有色金属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铝集团则推出的“坤安”AI大模型,正将金属矿山开采效率提升23%,试图打破海外企业对高纯度铝材的垄断。
这场技术革命催生了新的资本流向。2025年Q1,紫金矿业斥资12亿美元收购刚果(金)铜钴矿,其目标直指AI服务器所需的铜、铬、锆合金(C18150)原料;洛阳钼业则与寒武纪合作开发矿山AI调度系统,将钼矿选矿成本降低18%。当传统矿业巨头插上AI翅膀,全球有色金属定价权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市场分化在3月25日的股市中显露无遗:北方铜业逆势上涨3.85%,而服务器龙头工业富联股价下挫1.25%。这种背离背后是金属自主可控逻辑的强化——中科曙光液冷服务器采用的新型铜铝复合散热片,使单机柜功率密度提升至35kW,推动铜材用量增加40%;而浪潮信息推出的预置DeepSeek模型服务器,其铝合金机箱减重15%却承压能力提升20%,背后是西南铝业耗时三年研发的纳米级晶粒细化技术。
在这场博弈中,两类企业正在改写行业规则:一类是紫金矿业、江西铜业等资源型巨头,通过“AI+矿业”模式构筑资源壁垒;另一类则是拓维信息、航锦科技等技术派,凭借800G光模块和国产GPU适配方案,在金属材料性能极限上撕开突破口。当高盛分析师强调“ASIC服务器厂商表现优于GPU阵营”时,他们或许忽略了——决定胜负的钥匙,早已埋在矿山深处和冶金实验室里。
未来之战
“AI服务器的金属成本占比正以每年5%的速度攀升”,中科院材料研究所2025年白皮书指出。
这个趋势在高盛报告的数据中已现端倪:尽管机架级服务器出货量遭砍,但高功率AI服务器市场规模仍逆势增长至1060亿美元,这些“电老虎”对散热铜管的需求量是传统服务器的3倍。
更深层的变革正在酝酿。华为盘古大模型与中铝集团联合研发的“智能冶金大脑”,可将铜加工成品率从82%提升至91%;而铜陵有色构建的铜冶炼知识库,通过DeepSeek模型实现工艺参数动态优化,每年节省电解铜生产成本2.3亿元。
当金属冶炼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全球AI算力竞赛的胜负手,或许不再取决于芯片制程,而是看谁能率先突破金属材料的量子尺度极限。
或许正如华尔街交易员在社交媒体的调侃:“未来投资AI,与其盯着GPU库存,不如盯着铜期货曲线”——因为每一台AI服务器的诞生,都是一场跨越亿年的金属史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