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首个交易日,光伏设备板块表现活跃,早盘一度涨超2.5%,多只个股强势涨停。这一行情背后,既有国内政策调整引发的抢装潮驱动,亦受海外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扰动影响。受访机构认为,短期内产业链价格有望维持高位,但随着政策窗口期关闭及产能释放,下半年市场或将面临回调压力。
政策倒逼抢装潮 支撑短期需求爆发
今年1月,国家发布两项重磅新政:《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明确4月30日前并网的工商业分布式项目(容量低于20MW)仍可享受全额上网固定电价补贴,此后并网项目需转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另一文件则规定5月31日后新并网项目全面参与市场化竞价。政策切换窗口催生"末班车效应",自2月下旬起,分布式光伏组件需求激增,交货周期显著延长。
数据显示,Topcon系列分布式组件价格较2月中旬低点已上涨超20%。
地震冲击供应链 硅片价格意外攀升
供应链端突发扰动进一步加剧供需紧张。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波及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超90%的拉晶基地因断电、设备损毁导致减产。尽管四川地区快速复产,但较原计划缩减5%。
受此影响,头部硅片企业3月底率先提价,TCL中环4月1日宣布183mm硅片调涨0.07元至1.3元/片,210系列同步上调0.05元。市场担忧,硅料价格回暖或将传导至全产业链。
机构研判现分歧 短期热度难掩长期隐忧
多家券商认为,政策红利窗口期内产业链仍有上行空间。国金证券指出,玻璃环节4月盈利有望改善,头部电池片企业已实现扭亏为盈,叠加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新政落地预期,板块估值正处于修复通道。国泰君安则强调,当前行业处于基本面底部,供给侧出清与需求侧催化形成共振,涨价趋势或延续至二季度末。
不过,市场对下半年走势预警渐起。中原证券提示,随着5月31日政策过渡期结束,新建项目将直面市场化电价竞争,叠加欧洲库存高位及东南亚产能释放,Q3光伏出口可能承压。此外,部分企业通过海外融资转移产能至墨西哥、沙特等地,或延长行业出清周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