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全球钴供应链的“心脏”刚果(金)突然宣布暂停钴出口四个月,这一纸禁令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作为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国(占全球供应量的76%),刚果(金)的出口禁令直接切断了中国近98%的钴原料进口通道。
钴价应声暴涨,电解钴价格10天内从15万元/吨飙升至22万元/吨,硫酸钴涨幅达55%。这场风暴不仅暴露了中国钴产业链的脆弱性,更将全球资源博弈、技术替代与供应链重构的暗流推向台前。
一、刚果(金)的“价格保卫战”:从资源贱卖到定价权重塑
刚果(金)的禁令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资源国对长期价格压榨的绝地反击。过去三年,全球钴价从2022年的43美元/磅暴跌至2025年初的10美元/磅以下,氢氧化钴甚至跌破6美元/磅。
作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刚果(金)40%的外汇依赖钴出口,低价倾销导致其财政收入锐减。此次通过出口禁令干预市场,本质上是资源国试图从“资源贱卖者”转型为“定价权掌控者”。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伴生矿的悖论。全球41%的钴是铜矿开采的副产品,近年来铜价高位运行推动中资企业在刚果(金)加速扩产。
以洛阳钼业为例,其2024年在刚果(金)的钴产量同比激增127%,贡献全球增量的50%以上。这种“重铜轻钴”的扩张策略导致钴供应严重过剩,最终反噬自身利润空间。
二、中国产业链的“阿喀琉斯之踵”:98%进口依赖与库存博弈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钴消费国(2025年需求量预计超11万吨),其产业链的脆弱性在此次危机中暴露无遗。刚果(金)的禁令直接冲击中国62万吨/年的钴湿法中间品进口量,赣锋锂电等电池厂商被迫暂停正极材料报价,部分中小冶炼厂面临原料断供风险。
然而,危机中也暗藏分化机遇。头部企业如华友钴业和洛阳钼业凭借海外布局与库存缓冲暂未受重创:
华友钴业在印尼的镍钴湿法冶炼项目已逐步达产,年产12万吨镍和1.5万吨钴的华飞项目形成产能护城河;
洛阳钼业在刚果(金)的TFM和KFM矿山维持正常生产,3.7万吨钴产能通过长协合同锁定客户。
但依赖现货采购的中小企业则陷入困境。据测算,中国港口钴原料库存仅能维持3-4个月生产,若禁令持续,2025年三季度或将出现供应链断裂。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预示着行业洗牌已不可避免。
三、破局之道:从“海外挖矿”到“全球价值链整合”
面对资源国政策风险与价格波动,中国企业正在探索三条突围路径:
1. 供应链多元化:印尼崛起与非洲纵深布局
印尼红土镍矿成为新的战略支点。华友钴业、格林美等企业加速布局湿法镍钴项目,预计2025年印尼钴产量将突破3万吨,对冲刚果(金)供应缺口。
与此同时,赣锋锂业在马里、雅化集团在津巴布韦的锂钴项目,标志着中国矿业从“刚果依赖”向“非洲全域渗透”转型。
2. 技术替代:无钴电池与循环经济双轮驱动
宁德时代的锰铁锂电池已实现A00级车型商用化,比亚迪刀片电池将钴用量削减70%。更激进的变革来自回收领域:格林美的再生钴提取技术将电池回收率提升至95%,2025年中国再生钴产量预计突破2万吨,较2022年增长300%。这种“城市矿山”模式正在改写资源竞争规则。
3. 定价权博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规则制定
刚果(金)的出口配额制度倒逼中资企业转型。洛阳钼业通过ESG评级AA级认证,生产可追溯的清洁钴产品,试图与资源国建立利益共同体。
更深层的战略则是推动“资源换基建”模式升级——在非洲投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换取矿产开发权与本地化加工权益,构建“投资-生产-运输”闭环生态。
四、未来十年:钴产业的“生死时速”
刚果(金)的禁令或许只是全球资源民族主义浪潮的开端。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钴需求将增长20倍,但资源国的政策干预、无钴技术突破与地缘政治博弈将让这场竞赛充满变数。
对中国企业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实现“三重跃迁”:
从“资源掠夺者”升级为“价值链整合者”,通过技术、资本与外交协同掌控全产业链;
从“价格接受者”转型为“规则制定者”,主导钴的定价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标准;
从“单一市场依赖”转向“全球韧性网络”,构建多资源、多技术、多市场的抗风险体系。
这场钴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资源主权觉醒的时代,单纯占有矿山已不足以保证安全。唯有将资源转化为技术优势、规则话语权和供应链韧性,才能在全球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