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长江综合钨粉均价突破40.45万元/吨,单日涨幅达3500元,本周累计上涨13000元,延续了7月以来钨市场的强势行情。这一轮价格上涨的背后,是环保政策、战略资源属性、军工与新能源需求爆发的多重共振。
环保限产:主产区产能收缩,供应端持续收紧
江西、湖南作为我国钨矿主产区,自2025年6月起启动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多家企业因废水排放不达标被要求限产整改。据不完全统计,7月初国内钨精矿开工率降至35%,周产量减少约200吨,市场现货库存降至15天以内,部分厂商甚至出现“断货”现象。环保督察的严格实施,直接压缩了市场供应能力。
与此同时,国家对钨资源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升级。2025年国内钨精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同比减少4000吨,降幅达6.45%,直接导致钨精矿供应持续偏紧。江西钨业、章源钨业等龙头企业多次上调长单价格,黑钨精矿报价突破18.4万元/标吨,较年初上涨28.7%。
需求爆发:军工、新能源双轮驱动,高端领域需求激增
钨的硬度和耐高温特性使其成为军工领域的“刚需”。2025年7月,国防科工局公布军工材料采购计划,其中硬质合金刀具、穿甲弹芯等钨制品订单同比增长42%。厦门钨业、中钨高新等头部企业已满负荷生产,部分订单排期至2026年。航空航天领域订单增长尤为显著,2025年民航飞机交付量预计增长18%,直接拉动高端硬质合金需求。
新能源产业的扩张则为钨需求注入新动能:
✱光伏行业:钨丝金刚线在硅片切割中的渗透率突破60%,技术突破(如某企业宣称的钨丝断线率降低50%)进一步扩大需求。
✱锂电池领域:钨酸锂作为新型正极材料,2025年需求量预计达1.2万吨,同比增长300%。
此外,硬质合金刀具产量在2025年6月环比增长12%,扭转了连续两个月的下滑趋势,显示制造业复苏对钨需求的支撑。
成本传导与产业链博弈:冶炼环节承压,利润分配失衡
尽管钨价持续上涨,但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问题凸显。冶炼环节承受上下游挤压,利润空间未显著提升,明显低于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平均水平。湖南地区钨粉生产成本已达36万元/吨,倒逼企业提价,而下游终端对高价货源的接受度有限,市场观望情绪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碳关税(CBAM)导致钨制品出口成本增加,但华友钴业等企业通过印尼湿法冶炼项目规避关税,对东盟国家出口量同比增长,部分对冲了政策风险。
国际视角:全球供应紧张,地缘博弈加剧
中国作为全球钨储量与产量“双冠王”,通过政策与市场双重调控推动钨从“工业原料”向“战略资产”跃迁。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将钨列为“极度重要”战略资源,进一步加剧全球供应紧张。
与此同时,全球资源竞争格局深刻变革。日本住友电工已开发出钨基复合材料,在保持硬度的同时降低30%钨用量;若再生钨技术普及率超过40%,原生钨需求可能下降25%。刚果(金)与中资企业合作开发的世界最大钨矿——卡莫亚-卡萨拉钨矿,若2026年投产,可能缓解全球供应紧张,但短期内难以影响价格。
未来展望:战略属性凸显,价格中枢长期上移
在环保政策趋严、军工与新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钨价长期中枢上移已成定局。厦门钨业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76%,印证了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成效。然而,终端消费接受度滞后与利润分配失衡可能引发短期波动,需警惕产业链中下游的摩擦风险。
当市场还在为稀土争论时,钨已悄然成为军工与涨价双风口下的“隐形冠军”。从“工业味精”到“战略利器”,钨的崛起折射出全球资源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