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世界首项硅基负极国际标准发布,中国定义硅基负极“世界标尺”​

世界首项硅基负极国际标准发布,中国定义硅基负极“世界标尺”​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领域​​首项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领域​​首项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该标准首次构建了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关键控制特性体系​​,明确比容量、首次库伦效率、体积膨胀率三大核心指标的测量方法,填补了该领域国际标准的长期空白。

硅基负极材料因​​理论比容量高达传统石墨负极10倍以上​​(4200mAh/g vs. 372mAh/g),成为突破新能源汽车续航瓶颈的核心技术路径。然而其产业化长期受制于​​体积膨胀率超300%​​(充放电导致结构破裂)和​​首次库伦效率不足80%​​(锂离子不可逆损耗)两大难题。新标准通过量化这些关键性能,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统一的研发与生产标尺,将加速硅碳复合负极、氧化亚硅负极等高性能方案的落地应用。

中国在该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总产量达​​216万吨​​,其中​​中国占据98.5%的市场份额​​,而硅基负极等新型材料占比已超​​60%​​。龙头企业如贝特瑞(产能突破5万吨)、杉杉股份(硅氧负极首次库伦效率达86%)、璞泰来(纳米硅碳复合负极体积膨胀率降至15%以下)的技术突破,推动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市场规模预计达​​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40%​​。

该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将持续释放:在研发端,减少重复验证成本,加速硅基负极掺混比例从5%提至15%;在生产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企业可依据标准优化电极配方,推动麒麟电池、刀片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在应用端,特斯拉、蔚来等车企有望实现搭载硅基负极车型的续航里程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此外,标准通过鼓励绿电还原硅烷等低碳工艺,助力企业满足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合规要求,并为中国技术出海构筑壁垒——美国车企若采用非标硅基负极,将无法享受《降低通胀法》税收抵免。

国家标准委主任表示,该标准的发布意味着中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首次掌握国际规则制定权,未来将推动更多“中国方案”进入ISO体系,助力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随着特斯拉4680电池、比亚迪天神电池等搭载硅基负极的产品量产,这场由标准引发的技术革命,正在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注入新动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硅基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