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工业级氢氧化锂报价区间跌至66,400-70,600元/吨(均价68,500元/吨),电池级报价区间下探至71,200-76,200元/吨(均价73,700元/吨),单日跌幅均为0.14%。
供给端:产能集中释放与原料供应承压
国内氢氧化锂供应呈现“盐湖提锂提速+锂辉石依赖”特征。青海盐湖项目产能利用率提升,但产品以工业级为主,电池级占比不足三成;进口锂辉石库存积压超12万吨,原料成本优势未能传导至下游。江西、四川等地云母提锂企业受环保检查影响,开工率下滑,中高品位锂云母供应趋紧。国际市场方面,南美盐湖扩产与澳洲锂矿复产并行,全球锂资源供应格局面临重构风险。
需求端:动力电池需求分化与储能增量博弈
动力电池领域呈现高镍路线收缩、磷酸铁锂主导趋势,储能市场成为关键增量但占比有限。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但高镍三元电池装机量同比下滑,磷酸铁锂电池占比持续扩大;海外市场受能源危机影响,锂盐进口成本攀升,出口套利空间收窄。消费电子领域复苏缓慢,3C数码产品需求维持低位,高端靶材等小众需求韧性较强。
社会库存持续累积至4.2万吨,港口现货成交以长单为主。贸易商对后市分歧显著:部分厂商因成本倒挂惜售,中小贸易商加速抛货导致现货价格承压。期货市场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投机资金撤离加剧价格波动,原料端锂辉石价格下探进一步削弱成本支撑。
国内环保检查趋严,主要产区开采与冶炼环节面临成本攀升压力,中小厂商加速出清。欧盟碳关税政策实施后,出口成本增加推动企业转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布局。印尼锂矿出口政策调整预期升温,可能推高国内盐湖提锂企业原料成本。
美联储暂停加息后,美元指数回落,大宗商品价格获得短期支撑,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压制工业金属需求。国内“双碳”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但高镍电池技术路线迭代风险加剧,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全球制造业PMI连续低于荣枯线,压制工业级锂盐需求,储能装机量增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当前价格下跌本质上是产能释放周期与需求增速错配的结果。四季度需重点关注储能装机量突破300GWh的可能性及印尼锂矿出口政策调整对供应链的冲击。若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电池级产品价格或突破关键阻力位;中长期来看,盐湖提锂技术突破与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将重塑行业格局。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