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国内金属镝报价区间2,000,000-2,035,000元/吨,均价2,017,500元/吨,与上一交易日持平;氧化镝报价区间下探至1,615,000-1,640,000元/吨,均价1,627,500元/吨,单日下跌5,000元/吨,跌幅0.31%。
镝有什么作用?和哪些产业有关?
镝(Dy)作为重稀土元素,在以下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1. 永磁材料:提升钕铁硼磁体耐高温性能,支撑新能源汽车电机(单车用量2-3kg)、风电直驱系统(单台1.5吨)。
2. 高端制造:用于军工装备(声呐、激光武器)、卫星姿态控制及量子通信,提升精密控制能力。
3. 医疗科技:增强MRI造影清晰度,作为靶向药物载体提升癌症治疗效率。
4. 核工业:作为中子吸收剂提升反应堆安全性,优化核废料处理。
关键产业依赖:
• 新能源:全球80%镝用于电机与风电,中国主导90%供应。
• 国防:美国F-35战机镝用量较四代机增30%,中国C919大飞机铽合金用量占12%。
• 电子:智能手机振动马达、机器人关节电机依赖镝提效。
供给端:缅甸断供冲击与国内产能释放角力
缅甸政局动荡导致离子型稀土矿进口量骤降,9月中国从缅甸进口的镝含量稀土矿环比减少42%,南方分离厂原料库存告急,部分企业被迫降低开工率至65%。国内方面,江西、广东等地分离厂受环保核查影响,原矿分离产能利用率降至72%,但四川新投产的离子吸附矿项目贡献增量,缓解部分压力。海外供应端,澳大利亚芒特韦尔德稀土矿(MRE)产能爬坡至设计产能的80%,但镝回收率仅12%,对全球供应补充有限。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CR5企业掌握国内85%的离子型矿加工配额,中小厂商因原料成本高企(160万元/吨)加速出清。
需求端:新能源刚需VS消费电子疲软
新能源汽车领域,9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103.9万辆,单车高性能钕铁硼用量增至450g,带动氧化镝单耗环比增长8%。但储能领域需求疲软,国内大储项目招标量同比下滑22%,部分项目转向梯次利用电池。风电领域,永磁直驱机组渗透率突破65%,但铁氧体磁材性能提升削弱中重稀土需求。人形机器人领域,特斯拉Optimus二代量产带动单台镝用量增至1.2kg,但全年装车量或不足50万台,实际增量仅600吨。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钕铁硼用量同比减少15%,拖累氧化镝需求。
政策端:出口管制与环保限产双约束
中国自10月起实施《稀土管理条例》修订版,将镝、铽等中重稀土纳入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海外企业采购周期延长至90天。环保政策加码,江西、广东等地分离厂冬季限产30%,但四川新投产项目豁免限产。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全面实施,钕铁硼出口成本增加12%,倒逼企业加速布局低碳工艺。美国《关键矿物法案》投入50亿美元推动本土稀土产能建设,但技术瓶颈导致中重稀土自给率不足15%。
宏观视角:地缘风险与产业升级共振
缅甸北部武装冲突升级,克钦邦主要矿区停产,预计四季度镝矿进口缺口扩大至3,000吨。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带动稀土金融属性修复,氧化镝期货持仓量环比增长22%。日本东曹公司宣布突破铁氧体磁材高温稳定性技术,若量产将冲击中重稀土需求,但该技术商业化需至2026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速维持25%,但单车稀土用量因技术迭代(如无稀土电机)存在下降风险。
短期氧化镝价格或下探,但缅甸矿源中断风险与四季度新能源车冲量可能触发反弹。中长期看,人形机器人产业化(2026年全球装车量或达200万台)与海上风电装机放量(2025年新增装机15GW)将重塑需求结构,镝供需缺口或扩大至年度需求的18%。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