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动力电池赛道陷入"内卷式"创新时,鹏辉能源以一场"技术+资本"的双重突围引发行业关注。11月7日,这家以固态电池技术闻名的企业宣布,旗下珠海鹏辉以3000万元参投金石沣盈产业基金,剑指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而其刚刚发布的第二代固态电池,不仅能量密度突破320Wh/kg,更因"无需加压"的颠覆性设计,意外叩开了机器人行业的大门。
一、3000万产业基金:从技术独行到生态共建
鹏辉能源此次参投的金石沣盈基金,目标规模达10亿元,中信金石作为GP(普通合伙人)出资1.5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该基金投资方向与鹏辉能源技术路线高度契合——先进智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领域占比超60%,而鹏辉重点布局的固态电池产业链,恰好处于基金"直接投资项目"的优先级清单。
"这相当于为固态电池量产铺了一条资源高速公路。"行业分析师指出,鹏辉通过基金可提前锁定上游原材料(如氧化物电解质关键材料)、中游设备(如干法电极工艺设备),甚至下游应用场景(如储能、机器人)。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已突破50亿元,但产业链配套不足导致成本居高不下,鹏辉的生态化布局或成破局关键。
二、320Wh/kg背后:一场材料与工艺的双重革命
•鹏辉能源2024年发布的第二代固态电池,用一组数据颠覆行业认知:
•能量密度:从280Wh/kg提升至320Wh/kg,接近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水平;
•结构设计:0.3mm超薄固态电解质层替代传统隔膜+电解液,体积能量密度提升超20%;
•制造工艺:采用干法电极技术,减少溶剂使用量90%,单GWh设备投资降低40%。
更引发市场热议的是其"自适应膨胀技术"。传统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活性材料体积变化会导致界面接触失效,需通过外部加压维持性能。而鹏辉的固态电解质层通过"微纳结构调控",可自动适应材料膨胀收缩,彻底摆脱加压模组依赖。这项技术不仅降低了电池包设计复杂度,更让固态电池在机器人、无人机等对体积敏感的场景中具备独特优势。
三、机器人客户上门:固态电池开启新蓝海
据鹏辉能源透露,其固态电池发布后已接待超20家企业调研,其中不乏消费电子巨头、新能源车企和储能系统集成商。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多家机器人企业主动抛出合作意向——某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甚至提出"定制化开发需求",要求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循环寿命超3000次。
"机器人对电池的要求近乎苛刻。"鹏辉研发负责人解释,人形机器人关节处电池需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小体积、轻量化,且要承受频繁弯折带来的机械应力。而固态电池的固态电解质层机械强度是液态电解液的10倍以上,恰好契合这一需求。目前鹏辉已成立专项小组,计划在2025年推出首款机器人专用固态电池原型。
四、2026量产倒计时:产能与成本的双重考验
•按照规划,鹏辉将于2025年建成固态电池中试线,2026年实现量产。但挑战依然存在:
•成本瓶颈:当前固态电解质材料成本是液态电解液的3倍,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本;
•工艺适配:干法电极等新工艺需与现有产线兼容,设备调试周期或延长;
•标准缺失:固态电池安全性测试标准尚未统一,可能影响商业化进度。
对此,鹏辉能源董事长夏信德表示:"我们已与多家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2025年目标是将固态电池成本降至液态电池的1.5倍以内。"而参投产业基金的举动,也被解读为通过资本手段加速产业链整合,构建技术护城河。
结语
当行业还在争论"固态电池何时商业化"时,鹏辉能源已用技术突破和生态布局给出答案。从320Wh/kg的能量密度到机器人客户的主动上门,从产业基金的精准卡位到2026年的量产承诺,这家老牌电池企业正以"技术+资本"的双轮驱动,在新能源赛道开辟出一条差异化竞争之路。而固态电池与机器人的跨界碰撞,或许只是这场产业变革的序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