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产业危机下的防御性选择
印度 4 月 21 日宣布对进口钢铁加征 12% 临时关税,直指 2024/25 财年激增 38% 的进口量(达 831.9 万吨),其中中国占比超三成。作为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印度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 70%,高端板材依赖进口的结构性矛盾,使其在 “低附加值输出 - 高成本输入” 中承压。政策本质是为本土企业争取转型窗口期的应急手段。
二、市场震荡:短期利好与链条传导压力
政策落地后,塔塔钢铁等企业股价上扬,市场预期释放约 150 万吨本土需求。但下游行业成本压力凸显:汽车制造中钢铁占比达 18%-20%,关税或推高单车成本 200-300 美元,抑制消费需求。国际市场方面,中国对印 4.2% 的出口产能转向东南亚,2023 年对土耳其出口量激增 63.5%,市场转移效应削弱关税实际效果。
三、国际博弈:低碳供应链的重构角力
印度此举与美国对华 25% 钢铝关税形成联动,被视为 “战略协同”。其正联合美日澳构建 “绿色钢铁供应链联盟”,通过政府采购倾斜和 CCUS 技术补贴,试图在低碳转型中设技术壁垒。中国企业已调整策略,扩大钢坯出口(占全球贸易量 27%),并酝酿原料药领域反制措施,可能加剧双边贸易摩擦。
四、长期隐忧:保护主义的双重陷阱
历史经验显示,美国 2018 年钢铝关税虽短期提振本土利润,却导致下游 10 万岗位流失、贸易逆差扩大。印度若依赖关税保护,或陷入 “低效产能 - 政策庇护” 循环。更严峻的是,其 85% 产能仍依赖高碳高炉工艺,若 2030 年前未实现脱碳,对欧盟出口成本将因碳关税(CBAM)增加 49%,加剧国际竞争劣势。
五、破局路径:技术驱动与全球协作
印度需从三方面突破:
技术创新:加速 CCUS 技术应用,规划 2030 年前建成 500 万吨绿色钢铁产能;
产业整合:推动 CR5 从 35% 提升至 60%,淘汰落后产能;
市场拓展:深耕东南亚基建需求,降低单一市场依赖。
对中国而言,可通过电炉短流程技术输出、投资印度铁矿石项目(储量超 200 亿吨),参与其产业链重构。这种 “技术合作替代贸易对抗” 的模式,或为双方找到新平衡。
结语:钢铁产业的转型淘汰赛
印度的关税政策是产业保卫战的短期手段,却难破 “大而不强” 的结构性困局。全球钢铁竞争已转向低碳技术赛道,唯有通过创新突破而非关税壁垒,才能在碳关税与供应链重构中占据主动。这场博弈的终局,属于能引领绿色制造革命的竞争者。
本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操盘指引(长江有色金属网www.ccmn.c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