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多空因素激烈交锋,波动性持续放大
截至9月18日,WTI原油报63.46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报67.95美元/桶,日内小幅下跌,但盘中一度因突发性地缘消息刺激冲高。技术面呈现“强震荡”特征,短期价格面临方向选择。
核心驱动因素:
地缘冲突持续发酵:部分地区炼设施遭袭引发成品油供应担忧,但OPEC+明确10月增产计划,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地缘风险溢价;
供需再平衡面临挑战:北半球需求旺季接近尾声,美国汽油需求边际走弱,而全球原油供应预计增长显著。IEA警告,若增产全面落实,年底前或出现日均80万桶过剩;
宏观政策扰动增强: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如期降息25个基点,却未能点燃市场的热情。由于主席鲍威尔明确将此定义为“风险管理”而非宽松周期的开始,市场对连续降息的预期骤然降温,导致风险资产普遍受挫,仍需警惕预期兑现后的资金获利了结行为。
国内油价:跟涨动力不足,调价“搁浅”概率升高
本交易日国内油价弱势震荡,本轮调价周期内,国际油价均值波动有限,国内成品油新一轮调价窗口(9月23日24时)即将开启。
内在结构性变化:
国际成本传导受限:当前国际油价区间震荡,削弱国内跟涨动力;
需求端新旧能源分化:假期出行小幅推升汽油消费,但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攀升,持续挤压传统燃油需求。柴油方面,基建物流开工率有所回暖,但房地产低迷仍形成拖累;
政策调控保持灵活:国家通过动态调整零售限价、优化储备吞吐等方式平抑市场波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
后市展望与策略建议
短期油价仍受地缘事件和OPEC+实际增产节奏影响,波动率维持高位;中长期全球供需转向宽松的逻辑难以扭转。国内市场需关注“金九银十”实际消费成色及政策端对基建、新能源的导向。
投资者应重点关注:
10月初OPEC+产量会议是否释放新信号;
美联储后续降息路径及美元走势;
国内国庆节假日出行数据及专项债资金落地情况。
结语:
原油市场正处于“地缘风险”与“供需过剩”的再平衡阶段,短期波动放大但中长期压力未消。国内市场在国际成本、需求转型和政策调控三重作用下,表现出更强的韧性。投资者需警惕高波动环境中的风险,把握结构性机会。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