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一则中国大型冶炼厂宣布减产的消息引发铜市剧烈震荡,LME铜价单日暴涨3.2%至22785美元/吨,创2023年10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这轮行情背后,不仅是市场对短期突发事件的情绪化反应,更是全球铜产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2025年生效的史上最低加工费协议、废铜进口禁令与隐性库存耗尽的三重冲击,正在重塑铜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格局。
首先,炼厂减产成为推动铜价上涨的直接因素。与去年相比,今年炼厂面临的生产压力显著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提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炼厂不得不选择减产以应对市场变化,而这无疑减少了市场上的铜供应量,从而推高了铜价。
与此同时,铜精矿加工费长单TC的低迷也加剧了炼厂的困境。2025年,铜精矿加工费长单TC仅为21.25美元/吨,创下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意味着炼厂从加工铜精矿中获得的收益极低,甚至可能不足以覆盖生产成本。在不考虑副产品的情况下,炼厂冶炼1吨铜将亏损800-1500元/吨。因此,国内炼厂在2025年可能面临靠硫酸等副产品增利的窘境,这无疑增加了炼厂的运营压力。
除了生产压力和加工费低迷外,废铜进口的下滑也成为影响铜价的重要因素。受关税影响,从2024年11月下旬开始,国内废铜贸易商已停止从美国进口废铜。由于美国在中国进口废铜中占比约20%,因此2025年废铜进口大概率会大幅下降。此外,2024年的高铜价也透支了部分国内废铜隐形库存,进一步加剧了2025年冷料短缺的问题。
粗铜加工费的偏低也对炼厂开工情况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加工费低,炼厂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增加产量,从而导致市场上铜的供应量进一步减少。这进一步加剧了铜市场的紧张态势,推动了铜价的上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