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半导体市场在经历2024年的复苏后,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稳步增长。覆盖晶圆代工、IDM、封装测试及光掩模制造的Foundry (晶圆代工厂)2.0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2980亿美元规模,同比增长11%。这印证了AI算力扩张与传统应用复苏对产业链的深层重塑效应。随着台积电、三星等头部代工厂加速推进2纳米工艺量产,叠加Chiplet(芯粒)封装技术商业化进程提速,半导体产业正从单一制程竞赛转向“材料-设备-设计”全生态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AI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仍是晶圆代工市场扩容的核心动能。生成式AI模型训练所需的算力服务器集群,推动先进制程芯片订单激增,台积电3纳米工艺产能利用率已接近95%,客户排队周期延长至18个月以上。与此同时,非AI领域需求呈现结构性复苏:汽车电子受益于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车规级MCU和功率器件订单环比增长23%;消费电子端,折叠屏手机、AR/VR设备新品密集发布,带动OLED驱动芯片、传感器芯片需求回暖。IDC预测,2025年成熟制程(28纳米及以上)产能将同比增长8%,首次超过全球晶圆代工总增速,标志着半导体产业进入“先进制程与成熟制程双轮驱动”时代。
Foundry 2.0生态的革新正在重构产业链价值分配。光掩模制造环节因EUV(极紫外光刻)技术普及而迎来爆发,日本信越化学、德国默克的光刻胶订单量同比增幅达45%;封装测试领域,台积电CoWoS(晶圆级封装)产能扩建推动相关设备采购量激增,日立化学、ASM太平洋的键合机交付周期延长至30周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半导体材料本土化进程加速,韩国SK IE Technology、中国沪硅产业的大硅片出货量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材料成本占比的持续优化为代工厂毛利率改善提供支撑。
当前市场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产能扩张与需求波动的平衡。尽管IDC预测Foundry 2.0市场在2025年将达到2980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11%。但地缘政治风险与供应链区域化趋势可能抑制增长弹性。美国《芯片法案》细则落地导致海外设备采购周期延长,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对镓、铟等战略物资的出口限制,进一步推高了新兴代工厂的扩产成本。与此同时,AI芯片迭代速度加快导致传统制程产能面临过剩压力,部分二线代工厂已出现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跌破70%的情况。
技术层面,半导体产业正逼近物理极限与经济成本的交叉点。2纳米工艺研发面临量子隧穿效应与光刻机分辨率的双重挑战,英特尔、三星等企业开始探索CFET(互补场效应晶体管)等颠覆性架构,但相关技术商业化仍需5年以上周期。在此背景下,封装技术的创新成为突破性能瓶颈的关键,英特尔EMIB(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接)技术良率提升至90%以上,预示着三维异构集成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焦点。
短期来看,全球半导体市场有望维持震荡上行态势,但需警惕二季度传统淡季与库存调整带来的波动。台积电、联电等代工厂最新财报显示,客户资本开支计划较年初下调约12%,反映出产业界对需求可持续性的谨慎态度。中长期而言,有媒体预计,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0%,叠加汽车、工业等领域电气化转型,将为半导体产业提供持续增长动能。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