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中国锂电龙头企业亿纬锂能(300014.SZ)再拓国际版图。近日,该公司与德国凯傲集团旗下KION Battery Systems(KBS)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21700圆柱电池在欧洲物流车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这标志着中国锂电技术在欧洲工业运输场景实现重大突破。
技术协同构建产业新生态
根据协议,亿纬锂能将依托其全球领先的圆柱电池技术,为KBS量身定制适配欧洲物流车辆的电池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21700圆柱电池的高能量密度(273Wh/kg)、全温域适应性及超长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等优势,可有效提升物流装备的续航能力与运营效率。KBS联合董事总经理Christian Hasenstab强调,双方的技术协同将实现"亿纬锂能创新研发能力与KBS系统集成优势的极致互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作创新性地建立了技术标准互认机制。通过该机制,亿纬锂能产品不仅获得进入欧洲高端工业车辆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更推动了中国锂电技术标准与国际体系的深度对接。这种"技术输出+本地运营"的合作范式,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出海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全球化布局再添关键支点
作为凯傲集团新能源战略的核心载体,KBS在欧美物流装备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2024年电动叉车渗透率已达68%,为林德、Still等国际知名品牌提供电池配套。此次合作使亿纬锂能成功嵌入欧洲头部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强化了其在德国、波兰等地的本地化供应能力。
从市场版图看,亿纬锂能已构建起覆盖三大洲的产业网络:马来西亚工厂专注21700/26105三元圆柱电池生产,成都基地形成15亿只年产能,配合全球13大生产基地的协同效应,其圆柱电池年产能将突破23.5亿只。这种"东方研发+欧洲落地"的产业布局,正重塑全球锂电产业竞争格局。
碳中和战略下的生态闭环
此次合作被纳入亿纬锂能"CREATE碳中和行动计划"框架,双方将共同构建涵盖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到循环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值得关注的是,协议特别提出建立锂电池碳足迹管理系统,这在业内尚属创新实践,或将推动欧盟碳关税背景下的行业标准革新。
市场数据显示,亿纬锂能在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已位居第二,其商用车电池国内市占率13.09%位列次席。随着欧盟2035燃油车禁售令临近,此次战略合作不仅巩固了其在圆柱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更打开了欧洲物流电动化转型的万亿级市场空间。
结语:在全球化与碳中和双重战略驱动下,亿纬锂能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正在书写中国锂电企业出海的新篇章。这场横跨欧亚的技术联姻,既是对"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生动诠释,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随着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中国智造的国际竞争力或将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