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全球首条钠离子电芯吉瓦时级生产线在安徽阜阳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该产线由国内新能源企业自主研发,生产流程涵盖制浆、涂布、装配等核心环节,与现有锂离子电池工艺高度兼容,为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
技术突破:产线规模与效率双提升
据央视报道,该产线年产能达吉瓦时(GWh)级别,通过优化涂布精度与装配自动化,实现电芯良品率提升至98%以上。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性能及快充效率方面表现更优,尤其适合储能场景。
成本对比:钠锂价差仍待市场消化
尽管技术进展显著,但当前钠离子电池储能成本仍高于锂离子电池。行业数据显示,储能用锂离子电芯均价约0.32元/Wh,而钠离子电芯成本约为0.5元/Wh,价差达60%。分析人士指出,主要原因包括:
1、材料成本:钠离子正极材料(如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合成工艺复杂,规模化效应尚未显现;
2、供应链配套:专用隔膜、电解液等辅材需定制开发,推高整体成本。
未来展望:规模化与技术创新驱动降本
随着产线投产,行业对钠离子电池降本路径形成共识:
•产能爬坡:预计2025年钠离子电芯价格可降至0.4元/Wh以下,接近锂离子电芯成本;
•技术迭代:通过无钴正极、新型电解液配方等创新,进一步压缩材料成本;
•应用场景扩展:瞄准储能、低速电动车等价格敏感度较低领域,加速市场渗透。
行业影响:储能市场格局或生变
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有望缓解锂离子电池原材料(如锂、钴)供应压力,推动储能市场多元化发展。专家预计,未来3-5年钠离子电池将占据储能市场5%-10%份额,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格局。
此次阜阳产线的投运,不仅展示中国新能源企业在钠电领域的突破,也为全球储能技术路线竞争注入新变量。随着技术迭代与产业链完善,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电池之外的重要补充,加速清洁能源转型进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