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巨头纷纷加码氢能布局之际,一条贯穿内蒙古至京津冀地区的“氢能超级动脉”正悄然重塑行业格局。这条总投资额超过400亿元的氢气管道项目,首次实现了风光制氢与长距离输送的有机结合,其单位运输成本较传统方式大幅降低80%,这标志着中国氢能产业在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绿氢产能同比增长62%,这一显著增长得益于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在这一背景下,氢能产业正逐渐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与风电、光伏产业相媲美的超级赛道。当前,每吨氢气的利润空间已具备显著优势,足以使传统能源企业在这一新兴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1. 政策引擎:五年十倍的爆发周期
6月份,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的通知。7月4日,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 国家能源局2025年6月启动首批18个氢能试点城市,地方政府跟进投入超2000亿元专项补贴。山东省提出“氢进万家”计划,2025年氢能车辆保有量剑指5万辆,带动加氢站建设密度超越加油站。
• 全球最大绿氢项目集群落地:吉林松原绿色氢氨醇项目投产后,年产能达30万吨;内蒙古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规划绿氢产能100万吨。
2. 技术颠覆:成本碾压式下降
在制氢领域,根据原料来源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以及光电制氢等多种方式,其中电解水制氢是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据《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范围内新建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共计35个,新增年产能约为4.8万吨,同比增长率达到了62%。
此外,综合公开数据:
• 碱性电解槽国产化率突破95%,隆基氢能推出全球单机产能最大的1500Nm³/h电解槽。
• 管道输氢革命:内蒙古-京津冀项目采用掺氢天然气管道技术,氢气占比最高达24%。
我国电解水制氢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涵盖了碱性制氢、质子交换膜(PEM)、阴离子交换膜(AEM)以及固体氧化物(SOEC)等多种技术路径。在传统优势领域碱性制氢技术持续优化的同时,新型电解水制氢技术也在快速崛起,不仅在性能上实现了大幅提升,更在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全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明显的价格优势。
结尾:从“谈氢色变”到“氢满天下”,中国正上演一场史诗级的能源革命。当政策红利遇上技术奇点,2030年氢能全产业链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8万亿元。此刻,内蒙古的氢气管道正呼啸而过,渤海湾的氢能船舶已扬帆起航。下一个十年,谁能破解氢能的“规模诅咒”,或许谁就能站在全球能源革命的C位?
【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做决策依据,仅供市场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