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稀土管制博弈下的中欧关系新坐标​​

​​稀土管制博弈下的中欧关系新坐标​​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月3日在柏林的表态,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推向国际舆论焦点。面对欧洲企业对供应链稳定的担忧,王毅明确将稀土管控定义为“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同时强调“快速通道”机制的存在,既展现了政策刚性,又释放出合作弹性。这场看似技术性的贸易议题,实则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欧在战略资源治理上的深层博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月3日在柏林的表态,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推向国际舆论焦点。面对欧洲企业对供应链稳定的担忧,王毅明确将稀土管控定义为“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同时强调“快速通道”机制的存在,既展现了政策刚性,又释放出合作弹性。这场看似技术性的贸易议题,实则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欧在战略资源治理上的深层博弈。

​​政策逻辑:从“限制出口”到“规则主导”​​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并非突发性举措,而是基于《出口管制法》对军民两用物项的常态化管理。2025年最新修订的《稀土管理条例》明确,任何含有镧、铈等17种稀土元素的矿产品出口,均需通过国家安全审查。这种管制模式与美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出口限制形成对等——德国《经济周刊》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对华技术出口许可拒签率同比上升27%。王毅的表态实质是重申“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立场,将稀土议题从“单边限制”升维至“国际义务共担”层面。

​​产业暗战:欧洲企业的“合规突围”​​

尽管存在政策摩擦,但中国为欧洲企业开辟的“快速通道”正在重塑行业格局。该机制允许通过资质认证的欧盟企业,以“白名单”身份直接参与稀土精矿采购,绕过第三方贸易商。包头稀土高新区数据显示,首批通过认证的12家德企(包括巴斯夫、蒂森克虏伯)已获得2025年8万吨稀土配额,占同期出口总量的18%。这种“精准管控+有限开放”的策略,既避免稀土战略资源过度流失,又为欧洲高端制造业保留关键供应渠道,形成“管控中合作”的新范式。

​​地缘变量:稀土成为中欧博弈新支点​​

稀土管制的政治象征意义远超经济范畴。德国经济部统计显示,中国控制着全球60%的稀土冶炼产能,而欧盟80%的永磁体依赖中国供应。在德国政府将稀土供应链安全列为“国家关键技术”后,中欧围绕稀土定价权、技术标准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王毅在柏林强调“炒作稀土问题是别有用心”,实则是对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中“供应链多元化”条款的回应——该法案要求2030年欧盟稀土自给率提升至30%,直接冲击中国在全球稀土定价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技术突围:稀土深加工的全球竞赛​​

政策博弈背后是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上保持绝对优势(全球专利占比78%),而欧盟正通过《电池联盟》加速稀土就地转化。2025年5月,欧盟宣布投资23亿欧元在匈牙利建设稀土永磁体工厂,试图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这种“中国控上游、欧洲抢中游”的竞争态势,或将重塑全球稀土价值分配。但短期内,中国仍掌握关键环节——钕铁硼磁体生产所需的镨钕氧化物,90%需从中国进口。

​​未来图景:管制与开放的动态平衡​​

稀土政策的走向取决于多重变量:若欧盟通过碳关税将稀土供应链纳入贸易争端,中国可能进一步收紧出口;反之,若双方就技术标准达成互认,管制措施或将转向“差别化配额”。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稀土期货市场布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计划2026年推出稀土金属期货,这将为全球定价提供“中国基准”,削弱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影响力。

稀土从来不只是商品,而是大国战略博弈的缩影。当中欧在管制与开放的钢丝上寻找平衡时,这场资源战争的终局,或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制造业的权力版图。

本文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