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金属镝均价突破205.25万元/吨,较上一交易日上涨5000元/吨,而氧化镝价格则稳定在168.75万元/吨。
政策收紧:出口管制重塑全球供需格局
今年6月,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25年第18号公告》,将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纳入出口许可管理范围,审批周期长达45个工作日。这一政策直接导致海外中重稀土供应趋紧,欧洲氧化镝价格较国内溢价已达15%,特斯拉等企业被迫接受35%的磁材涨价要求。数据显示,4月下旬欧洲市场曾出现每公斤680美元的氧化镝成交记录,较管制前暴涨27%。
政策收紧不仅推高海外价格,更倒逼国内产业链升级。北方稀土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将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65%,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达9-9.6亿元,同比激增1883%-2015%。这一数据印证了行业从“资源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的成功。
需求爆发:新兴领域撑起镝价“新引擎”
金属镝作为钕铁硼磁材的关键原料,直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新能源汽车:全球年产量突破3000万辆,单台驱动电机需消耗2-3公斤钕铁硼磁材,仅此领域年需稀土磁材6-9万吨。
▶人形机器人:特斯拉Optimus单台钕铁硼用量达3.5公斤,202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预计拉动需求超2万吨。
▶风电领域:5MW海上风机磁材用量达1.5吨,是陆上2MW机型的3倍以上,直接推动氧化镝需求同比增长18%。
国际博弈:美国“磁材本土化”与中国的战略定力
美国MP Materials公司获国防部支持,计划建设第二个磁体工厂(总产能10000吨),并获得镨钕产品110美元/千克的价格下限承诺(折合国内含税价约89万元/吨),显著高于国内现价。这一举措虽意图削弱中国稀土产业链优势,但反而凸显全球对中重稀土的依赖。
中国则通过“稀土战略储备计划”和出口管制政策,牢牢掌握定价权。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90%以上,深海采矿技术的突破(如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多金属结核开采计划)更将为长期供应提供保障。
未来展望:分化或持续,技术突破是关键
短期来看,金属镝价格在供需紧平衡下有望维持强势,而氧化镝价格或因传统需求疲软承压。
长期而言,以下因素将重塑市场:
▶技术迭代:无重稀土磁材、膜分离技术等创新可能减少镝用量,比亚迪已研发出无重稀土磁材。
▶回收体系:欧盟要求2030年永磁材料回收比例不低于35%,日本磁体直接再生技术使稀土回收率提升至95%以上。
▶替代材料:丰田铁氧体电机效率达92%,若规模化应用可能冲击钕铁硼市场。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