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九峰山实验室宣布成功开发6英寸磷化铟(InP)基PIN结构探测器和FP结构激光器的外延生长工艺,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大尺寸磷化铟材料制备的技术空白,更通过国产MOCVD设备与云南鑫耀6英寸InP衬底的协同应用,首次实现从核心装备到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全链路突破,为光电子芯片规模化量产奠定基础。
磷化铟作为光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核心材料,长期受限于3英寸工艺的产能瓶颈,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九峰山实验室的6英寸工艺将外延均匀性标准差控制在1.5%以内,PIN探测器本底浓度低于4×10¹⁴cm⁻³,迁移率突破11000cm²/V·s,性能参数对标国际头部企业。
据业内预测,全球磷化铟光电子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达到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4%,而6英寸工艺的成熟有望将国产光芯片成本压缩至3英寸工艺的60%-70%,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次技术突破的深层意义在于产业链协同模式的创新。九峰山实验室联合云南鑫耀(云南锗业子公司)攻克6英寸InP衬底量产难题,其单晶片产业化关键技术已进入最后验证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批量供货。
从市场需求端看,光通信领域对高速光模块的需求激增,叠加激光雷达、太赫兹通信等新兴应用的爆发,磷化铟芯片的供需缺口持续扩大。6英寸工艺的导入将推动国产光芯片在25G及以上速率产品中的渗透率提升,预计2025年国产InP光芯片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不足15%增长至30%以上。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敏锐,云南锗业股价在消息公布当日上涨7.2%,反映市场对上游衬底材料稀缺性的重新定价。
然而,产业链自主可控仍面临挑战。全球磷化铟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下,如何平衡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压力,将是企业必须应对的课题。九峰山实验室表示,下一步将重点优化6英寸外延平台良率,并与华为、中兴等企业合作推进下游光模块产品验证,计划2026年底完成商用级芯片流片。
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从3英寸到6英寸的跨越,当国产供应链开始主导关键环节时,全球光电子产业的价值分配格局或将迎来根本性调整。
【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