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2025年8月14日报道:
一、订单爆单:储能展现场“一芯难求”,企业产能全负荷运转
8月13日,第四届EESA储能展在杭州开幕,展馆内“储能电芯供货周期表”成为最受关注的展板之一。某头部储能集成商展位前,采购经理手持“2026年Q1排产单”向客户致歉:“现在下单要等明年3月,我们的电芯产能早被风电、光伏项目抢空了。”
这并非个例。展会期间,超20家储能企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
1、订单增速:宁德时代储能、比亚迪储能、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2025年下半年订单量同比激增60%-80%,部分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一季度;
2、产能利用率:国内TOP5储能集成商平均产能利用率达92%,部分企业为赶工启用“两班倒”生产模式;
3、电芯价格:主流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报价涨至0.58元/Wh(较年初上涨8%),但下游客户仍“抢着签单”。
“这不是简单的‘订单回暖’,而是新型储能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标志性信号。”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秘书长刘勇在展会上指出。
二、数据说话:半年报回暖背后的“三驾马车”
近期,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相继披露2025年半年报及业绩预告,超70%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印证了行业高景气度。
上游电芯厂:量价齐升宁德时代储能系统营收同比增长58%至320亿元,毛利率提升至22%(2024年同期18%);国轩高科储能电池出货量达8.2GWh(同比+55%),单Wh盈利突破0.08元。
中游集成商:订单高增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21GWh(同比+45%),其中海外市场占比提升至35%;科华数据中标沙特红海新城1.2GWh储能项目,刷新单体项目纪录。
下游运营商:收益改善三峡能源储能板块净利润同比增长42%,其山东莱州储能电站通过“峰谷价差+辅助服务”实现单站年收益超2000万元;中能建安徽院储能项目IRR(内部收益率)从6%提升至8.5%。
核心驱动因素:
政策托底:国家能源局明确“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5GW”目标,15省(区)出台“新能源+储能”强制配储细则(配储比例10%-20%);
需求爆发:全球光伏、风电装机量同比增长30%,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倒逼储能配套需求;
新兴场景:5G基站(年新增储能需求0.8GWh)、数据中心(液冷储能需求激增)、海岛微电网(离网储能刚需)等新市场贡献增量。
三、隐忧犹存:三大堵点制约行业“长跑”
尽管订单火爆、业绩回暖,但储能行业的“成长痛”仍未解决。展会上,多位专家及企业负责人直言:“当前储能行业像一辆‘加速的跑车’,但油门(政策)、刹车(成本)、方向盘(机制)尚未完全协调。”
堵点一:盈利模式模糊,“靠天吃饭”难持续
峰谷价差收窄: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部分地区峰谷价差从0.5元/kWh降至0.3元/kWh,储能“低储高放”收益空间压缩;
辅助服务补偿不足: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补偿标准偏低(如广东调频补偿仅0.2元/kWh),难以覆盖全生命周期成本;
案例:某民营储能电站因连续3个月峰谷价差低于成本线,被迫暂停运营。
堵点二:电价形成机制滞后,价值未被充分定价
输配电价未体现储能价值:当前输配电价仅核算“物理传输成本”,未将储能的“系统调节价值”纳入,导致电网企业缺乏采购储能的动力;
电力现货市场不成熟:储能参与现货市场的交易规则不明确,部分省份限制储能“报量报价”,影响其市场化收益。
堵点三:调度壁垒森严,资源浪费严重
“一刀切”调度模式:部分地区要求储能“统一调峰”,忽视不同场景(如调频、备用)的差异化需求,导致储能利用率仅40%-50%;
跨区域协同不足:省间电力交易壁垒限制了储能跨区调节,如西北光伏弃电无法通过储能输送至华东负荷中心。
四、破局之道:专家呼吁“政策+市场”双轮驱动
针对行业痛点,展会上多位专家提出解决方案:
完善收益机制:
建立“容量电价+电量电价”双轨制,对储能的“系统调节容量”给予固定补偿(如0.1元/W·月);
推动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联动,提高调频、备用等服务的补偿标准。
明确市场地位:
修订《电力市场运营规则》,赋予储能“独立市场主体”身份,允许其参与发电侧、用户侧双向交易;
试点“储能容量交易”,允许储能企业将调节能力打包出售给电网或用户。
打通技术堵点:
推广“储能+新能源”联合运营模式,通过AI算法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提升利用率至70%以上;
加快长时储能(如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落地,解决“短时储能过剩、长时储能不足”矛盾。
五、未来展望:从“政策红利”到“价值驱动”,储能或迎黄金十年
尽管面临挑战,但行业对长期前景保持乐观。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25-2030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量将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中国将贡献其中的40%。
“当储能从‘配储任务’变为‘赚钱工具’,从‘政策依赖’转向‘市场驱动’,这个行业将真正迎来黄金时代。”刘勇表示,“未来3-5年,我们有望看到储能企业从‘卖设备’转向‘卖服务’,从‘单一环节’拓展至‘全生命周期管理’,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结语
储能电芯订单的“火爆”,是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缩影;而订单背后的隐忧,则提醒我们:储能的长远发展,需要政策“搭台”、市场“唱戏”、技术“赋能”的协同。当“一芯难求”的订单潮退去,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必将是那些既能抓住当下红利、又能破解行业痛点的“全能选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