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国储能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始于三年前的价格雪崩仍在继续,锂电储能系统单价从巅峰时期狂跌,行业利润空间被彻底击穿。更严峻的是,产能过剩的阴霾笼罩着整个产业链,仅前15家锂电企业的规划年产能已超过2100GWh,而全球储能市场的年需求增量尚不足4亿千瓦时。
在这场“内卷”漩涡中,近三分之一系统集成商被迫以低于成本价抢单,近5万家中小企业在近两年内注销退出,行业生态濒临崩溃。
价格的崩塌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2021年“双碳”目标提出后,储能赛道骤然升温,资本疯狂涌入,跨界玩家携巨资杀入市场。然而,早期新能源配储项目中,大量低质低价产品充斥市场,本就薄弱的行业门槛在资本冲击下荡然无存。
面对行业危机,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救行动悄然展开。2025年8月,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率先发布《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倡议》,明确提出抵制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并联合152家产业链企业建立自律机制。
行业自律得到了头部企业的响应,政策面干预也日趋严厉,8月1日,我国首部储能电池安全强制性国标正式实施,从材料阻燃性、热失控防护等维度划定行业红线,倒逼企业提升技术门槛。
站在行业剧变的十字路口,储能产业的未来将取决于三重博弈:技术突破的速度能否跑赢产能出清的阵痛,政策支持的力度能否对冲市场失灵的风险,全球化布局的广度能否抵御地缘政治的冲击。
正如远景能源CEO张雷所言:“储能不是简单的制造业,而是能源革命的操作系统。只有回归技术本质,重构价值分配逻辑,行业才能真正穿越寒冬。”
【消息综合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