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年会前夕,金属市场已掀起暗流——铜加工费体系濒临崩溃边缘,锌库存神秘下降引发猜测,两大议题成为本年度LME周最炙手可热的“未解之谜”。这场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暗藏全球金属产业链的深层矛盾与博弈。
铜加工费“零点危机”:冶炼厂的生命线如何断裂?
曾几何时,铜加工费是冶炼厂的“生命线”——通过加工铜精矿赚取稳定收益。但如今,这条生命线正被撕成碎片。2026年铜加工费基准预测范围从负十几美元到个位数正区间,与2025年的21.25美元相比堪称“断崖式下跌”。Fastmarkets首席分析师安德鲁·科尔直言:“年度基准条款很可能设定在零或以下,冶炼厂将面临生死考验。”
背后的推手是“双轨市场”的撕裂。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商涌入铜精矿市场,与冶炼厂形成“定价分化”——交易商与冶炼厂之间的价差今年达到每吨40多美元,创历史新高。这种分化不仅扭曲了传统定价机制,更让冶炼厂陷入“加工即亏损”的困境。更严峻的是,若加工费持续为负,部分冶炼厂可能被迫减产甚至关闭,进一步加剧铜精矿供应的紧张局面。
锌库存“神秘蒸发”:谁在暗中提货?
与铜的“明牌危机”不同,锌市场更像一部“悬疑剧”。尽管中国房地产和欧洲汽车行业对镀锌金属需求疲软,LME锌库存自7月以来却持续下降,10月8日已降至38,250吨的低位。交易商们纷纷猜测:到底是哪家交易公司在大规模提取锌库存?
这一谜团背后,是锌市场“供需错配”的复杂现实。一方面,需求端疲软态势未改;另一方面,供应端却暗流涌动——刚果(金)、欧洲、秘鲁和中国主要矿场计划增产,俄罗斯Ozernoye矿场也将向中国冶炼厂发货。市场预计,2026年锌供应将转为过剩。然而,在供应过剩预期下,锌价却因库存下降获得支撑,这种“矛盾行情”让投资者困惑不已。
深层博弈:金属市场的“破局点”在哪里?
铜与锌的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全球金属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铜加工费的崩溃,暴露了传统定价机制在能源转型背景下的脆弱性——当石油天然气交易商这样的“新玩家”入局,传统冶炼厂的议价能力被大幅削弱。而锌库存的谜团,则揭示了市场对未来供需预期的混乱——尽管需求疲软,但供应端的增产计划与库存下降形成“预期差”,让锌价在“过剩”与“短缺”之间摇摆。
未来,金属市场的“破局点”可能出现在三个方向:一是铜加工费基准的重新设计,需引入更灵活的定价机制以适应新玩家入局;二是锌库存的透明化,需LME加强监管以减少市场猜测;三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需各国加强合作以应对关税挑战与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
在LME周的聚光灯下,铜与锌的故事远未结束。这场关于定价、库存与供需的博弈,不仅关乎金属价格的涨跌,更关乎全球产业链的未来格局。当“生死劫”与“迷局”交织,金属市场的下一个“破局者”会是谁?答案,或许就藏在LME周的讨论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