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底将实现两大核心目标:
一、高速公路充电网络升级
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全面优化城际充电网络布局,除高寒高海拔地区外实现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
二、全国充电设施倍增
计划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服务能力翻倍增长。
该方案聚焦三大重点领域:
1. 网络提质:城市区域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含10万个大功率桩),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功率提升至60kW以上;
2. 城乡覆盖:在未建充电站的乡镇新增1.4万个直流桩,实现农村公共充电全覆盖;
3. 技术创新:扩大车网互动试点,新增双向充放电设施超5000个,反向放电量突破2000万千瓦时。
方案将有效缓解节假日充电拥堵,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助力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资讯二、乘联分会:10月前半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突破53%,批发量环比承压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分会)发布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2日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呈现“零售微降、批发微增”态势,渗透率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10月前半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36.7万辆,同比微降1%,环比增长1%,零售渗透率达53.5%;厂商新能源批发32.8万辆,同比增长1%,环比下降11%,批发渗透率60.2%。1-10月累计零售923.6万辆,同比增长23%;累计批发1077.5万辆,同比增长31%。
市场呈现“北插混、南纯电”梯度普及特征,北方低温环境加速插混车型渗透,南方纯电接受度提升。政策方面,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带动9月零售超预期增长,但季度末厂商冲量对10月初销量形成短期抑制。行业预计,随着“金九银十”旺季到来及年末购置税优惠临近,四季度新能源车市有望回暖,但需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链稳定性影响。
资讯三、我国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核心技术,驱动新能源汽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
2025年10月16日,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获悉,我国科学家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成功破解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固界面接触难题,使电池能量密度实现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固态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其商业化进程长期受限于固固界面接触不良、循环寿命短等“卡脖子”问题。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研发的“碘离子界面调控技术”,如同为电极与电解质界面配备“智能胶水”——通过电场引导碘离子主动填充微观孔隙,实现界面“自贴合”,彻底摆脱传统外部加压依赖;中科院金属所则开发出含聚合材料弹性骨架的电解质结构,赋予电池抗弯折2万次、耐拧绞的机械性能,同时通过化学添加剂提升锂离子迁移速率,储电能力较传统设计提高86%;清华大学团队采用含氟聚醚材料构建电极保护层,利用氟的强耐高压特性形成“氟化物安全壳”,确保电池在高电压、针刺、120℃高温等极端条件下仍保持稳定,实现安全与性能“双保障”。
实验数据显示,基于上述技术的原型电池能量密度已超500Wh/kg,较传统三元锂电池提升70%以上,配套整车的续航里程有望从当前500公里级跃升至1000公里。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