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上海滩掀起固态电池产业新浪潮——上海屹锂新能源全固态电池项目正式落地宝山,国晟科技则携2.3亿元增资杀入铁岭,两大项目双管齐下,从技术研发到智能制造全链条发力,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心剂。
【屹锂项目:交大技术转化,紫金矿业加持,450Wh/kg能量密度突破】
10月14日,屹锂新能源在宝山区慧丰科技园签署四方落地协议。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企业,源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专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此次项目不仅填补了宝山在高端固态电池领域的空白,更凭借两大技术杀手锏引发关注:电解质电导率高达17mS/cm,成为多家头部电池厂和整车厂的核心供应商;能量密度突破450Wh/kg,3C类全固态锂电池已拿下全国首张商业订单并完成交付。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紫金矿业全资子公司入股屹锂新能源,持股2.35%,为项目注入资本与资源双重保障。宝山区凭借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正推动区域向绿色低碳转型,而屹锂项目的落地,无疑为这一转型按下加速键。
【国晟科技:2.3亿增资布局10GWh智能工厂,产业链AI化加速】
仅隔一天,国晟科技发布公告,二级控股子公司安徽国晟新能源拟向铁岭环球增资2.3亿元,占股51.11%,联合江苏环球共同打造“年产10GWh固态电池产业链AI智能制造项目”。该项目已完成备案手续,并取得电池回收及生产制备的知识产权许可,标志着从材料到制造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
项目实施主体铁岭环球成立于2025年8月,注册资本将增至4.5亿元,并纳入国晟科技合并报表。此次增资不仅体现了国晟对固态电池产业的战略押注,更通过AI技术赋能智能制造,为行业树立了高效、绿色的生产新标杆。
【行业意义: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一步】
两大项目的落地,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产业从“技术研发”向“量产落地”的关键跨越。屹锂项目以高能量密度和商业订单验证了技术成熟度,国晟项目则通过智能工厂和AI技术探索规模化生产路径。两者分别聚焦材料创新与制造革新,共同构建起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完整生态。
业内专家指出,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长续航优势,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此次沪、辽两地项目的联动,不仅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更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抢占先机。
总结,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单一技术突破到全链条智能升级,上海屹锂与国晟科技的项目落地,不仅是固态电池产业的里程碑事件,更预示着新能源革命的新篇章。当450Wh/kg的能量密度遇上AI智能制造,中国固态电池产业正以“双星闪耀”之势,驶向全球竞争的蓝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