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提速。随着六部门联合印发“三年倍增”行动方案,一张满足超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能源网络正加速织就。
“十四五”期间,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但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结构待优化等问题依然存在。
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大排长龙,部分车主需等待3—4小时才能充上电的场景,仍是许多电动车主的“里程焦虑”。
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底,全国将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01 政策布局:顶层设计描绘充电网络新蓝图
这份重磅《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正式迈入规模化建设与模式创新并重的新阶段。
《方案》不仅锚定了“三年倍增”的量化目标,更细化了管理职责与地方落地路径。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认为,《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路径,还细化了管理部门职责与地方落地指引。
政策发力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强劲的现状。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
与之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枪)总量达1734.8万台、换电站4946座。
02 全域覆盖:破解“有没有”的硬件瓶颈
“三年倍增”首先是数量上的倍增。
《方案》直击“人等桩”“人找桩”痛点,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
这也是空间布局上的扩大。
回家充电更省心——“新建居住区要按规定在固定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
春节返乡充电不再难——“在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行政区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实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全面覆盖”。
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已达到1806.3万个。
华泰证券分析报告指出,按照2027年底建成2800万个充电桩进行测算,未来月均新增充电桩需达38万台。
03 质效提升:从“充得上”到“充得好”的跨越
“三年倍增”不仅是数量增长,更是质量跃升。
《方案》中,“大功率”多次出现——“全国城市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中包括10万个大功率充电枪”、“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鼓励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仅45.5千瓦,尚不能有效满足节假日高速公路、城市热点地区等快速补能场景的充电需求”。
对此,《方案》明确在重点城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快大功率充电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设施功能结构。
仝宗旗表示,大功率充电设施是指单枪充电功率达到250千瓦以上的直流充电设施。
“对车主来说,未来出行将体验到更丰富便捷、适应各种场景需求的补能方式”。
04 五大行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方案》聚焦五大专项行动,从城市到农村、从私人领域到公共场景,全方位破解充电难题。
一是公共充电设施提质升级行动,针对城市、城际、农村充电网络的差异化补能需求,分类施策。
二是居住区充电条件优化行动,明确新建居住区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三是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推广行动,推进首批车网互动试点建设。
四是供电能力和供电服务改善行动,要求将充电设施接入需求纳入配电网规划。
五是充电运营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大高品质、高效能、高可靠性的设施供给。
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浙江浩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赵昱辉表示,“超过90%的用户在公共充电场景中会首选超快充,75%的用户倾向于选择120KW以上功率设备”。
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加速布局,将有效解决“充电慢”这一核心痛点。
05 车网互动:新能源汽车变身“移动充电宝”
创新性是《方案》的又一突出特点。
车网互动让电动汽车化身“移动充电宝”,通过充换电设施与电网相连,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充电“囤电”,在用電高峰時或有需要時向电网反向送电,助力“削峰填谷”,缓解电网集中供电压力。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有效扩大,新增双向充放电(V2G)设施超5000个,反向放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表示,车网互动能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潜力,在用電低谷時段充電、高峰時段放電,既降低用户充电成本,又为电网调峰填谷提供支持,实现“车—桩—网”协同共赢。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全球业务总裁刘大伟认为,随着未来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加高效集约化、配合电网稳定、更好服务客户将是重要发力点。
06 产业机遇:2000亿投资激活产业链
“三年倍增”计划不仅利好新能源车主,更将激活整条产业链。
新增上千万个充电设施,将带动一条产业链的繁荣。
从充电枪、充电桩的硬件制造,到电力电子元件的研发生产,再到电网改造、土建施工、运营服务,每个环节都将催生新的就业岗位与市场空间,并间接拉动铜、铝等大宗商品需求。
据初步测算,此番充电桩建设进一步提速,将拉动充电设施设备制造和建设投资2000亿元以上。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随着快充的逐步渗透,充电桩将逐步从交流桩向直流桩渗透,直流桩也将从小功率向大功率迈进。
预计大功率直流桩及其产业链的需求增速或将显著高于行业。
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加速渗透将为产业链带来业绩增量。
企业端已提前响应政策导向。
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刚透露,公司充电桩出货量近年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预计突破百万台。
随着“三年倍增”行动方案的落地,一幅更宏大的图景正在展开:到2027年,2800万个充电桩将如神经网络般密布于中国城乡。
从城市核心区到偏远乡村,从高速公路到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将逐渐从“中心”向“全域”覆盖。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充电网络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血液循环系统”。
随着更多充电设施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让每一辆电动汽车都能“充得上、充得快、充得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