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一、丰田固态电池工厂再延期,全球新能源赛道竞争格局生变
2025年11月12日,据外媒报道,丰田汽车宣布再度推迟其位于日本福冈县的电动汽车固态电池工厂建设,这是该项目自今年3月以来的第二次延期。该工厂原规划为全球首个固态电池量产基地,此番调整引发行业对丰田新能源技术落地进程的高度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丰田于福冈县购置的28万平方米地块,原计划2025年初开工建设,2028年内投产,日本经济产业省曾表态将提供补贴支持。今年3月,丰田以“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为由首度延期;此次则将原因更新为“市场(对电动汽车)需求放缓”。不过,丰田强调项目并未取消,将在未来一年内重新评估并制定新计划,启动时间及生产内容或调整。
市场对丰田的延期理由提出质疑: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实际保持强劲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9月全球电动汽车单月销量首次突破200万辆;即便美国终止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行业机构仍预测未来几年电动车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固态电池被视作新能源赛道关键突破口。据行业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614.1GWh,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当前,中外车企已加速布局:东风汽车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上车;长安汽车目标2027年全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400Wh/kg);比亚迪则明确2027年前实现商业化应用。
尽管丰田长期宣称固态电池技术领先,但其量产进程屡屡滞后,或导致其在新能源时代的技术优势与市场份额面临双重挑战。此次工厂延期,进一步凸显丰田在电动化转型中的节奏失衡,全球新能源竞争格局或将因此加速重构。
资讯二、派能科技10亿储能电池项目落户合肥肥西,新能源储能赛道再添生力军
2025年11月11日,据“肥西发布”消息,派能科技2GWh储能电池及集成项目正式签约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该项目落地肥西经开区,总投资10亿元,规划用地约93亩,将建设2GWh储能电芯及系统组装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企业储能产品产能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资金部分来源于派能科技对既有募投项目的调整。根据公司此前公告,其原合肥肥西县10GWh锂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原计划总投资30亿元,2026年4月投产)调整后,募集资金投入额度缩减至24亿元,预定投产时间延长至2026年12月;同时,派能科技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原计划2026年1月投产)亦延至2028年1月。上述两项目缩减的6亿元资金,将用于本次新签约的2GWh储能电池及集成项目。据规划,新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预计2028年3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此次项目落地,与派能科技近期亮眼的业绩表现形成呼应。今年前三季度,派能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0.13亿元,同比增长42.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8亿元,同比增长28.05%。销量方面,前三季度累计销售储能电池2405MWh,同比大幅增长142.44%。公司表示,增长主因包括国际户用储能传统市场持续复苏、新兴市场拓展提速,以及国内外工商业储能业务突破性增长;此外,钠电产品实现销售超100MWh,共享换电电池销售超400MWh,新兴业务贡献显著。
业内分析指出,派能科技此次加码合肥储能项目,既是对其技术储备与市场需求的响应,也彰显了企业在全球储能赛道加速布局的决心。随着新项目推进,合肥肥西有望进一步聚合储能产业链资源,助力区域新能源产业集群升级。
资讯三、三星SDI与通用汽车合资电池工厂再传延期,全球电动车市场波动下跨国合作遇考
2025年11月11日,韩国媒体《D Daily》称,三星SDI与美国通用汽车(GM)在北美共建的电动汽车电池合资工厂或面临进一步投产延期。因三星SDI已将原定于2025年底的设备采购计划推迟至2026年初,该36GWh产能工厂的量产时间表恐同步后延,折射出全球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背景下,跨国车企与电池厂商战略协同的深度调整。
公开信息显示,双方于2024年8月签署合作协议,约定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新卡莱尔投建现代化电池基地,总投资265亿元(约35亿美元),规划5条产线,年产能36GWh,原目标2027年商业化量产。按初期进度,三星SDI应于2025年初选定关键设备供应商并启动投资,但此次调整已是项目第二次延宕设备采购时间表。
行业分析指出,延期核心动因源于通用汽车战略转向与成本优化需求:其一,通用6月宣布未来两年向美国本土三大燃油车基地追加40亿美元投资,暂缓部分电动车产线建设,直接下调了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预期;其二,通用加速向更具成本优势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转型——今年7月已推动其与LG新能源的合资公司Ultium Cells改造田纳西州工厂,推进磷酸铁锂本土化生产。为此,三星SDI同步调整策略,初期采用“3+1”柔性产线规划(先建三条产线,后续扩展),并将其中一条产线改为磷酸铁锂专用。目前,该条调整产线已完成2025年设备采购,剩余三条兼容磷酸铁锂的产线设备订单预计2026年上半年落实。
尽管项目整体推进暂未停滞,但行业观察人士提醒,若核心设备投资持续滞后,量产时间或进一步后移。此次延期不仅是单一项目的波动,更反映出在电动车需求增速放缓、技术路线切换的背景下,跨国产业链协同需更灵活的应对机制。
【综合自大数据检索,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