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6 日,国内钛系列产品价格保持稳中有升态势,钛铁、钛板、海绵钛等核心产品报价维持在近期高位区间。作为支撑航空航天、新能源、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工业维生素”,钛行业正迎来政策红利释放、下游需求爆发、龙头引领升级的三重机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按下 “加速键”,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抓手。
政策红利加码:多省布局,剑指 2000 亿产业规模
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上升至区域战略高度,政策支持形成 “多点开花” 格局。四川省经信厅等 5 部门联合发布的《促进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 2025 年要形成世界级钒钛新材料集群,产值规模突破 2000 亿元。其中,海绵钛及钛锭产能将达 10 万吨 / 年,钛材及深加工产品达 5 万吨 / 年,钛精矿产能提升至 800 万吨 / 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35% 以上。
陕西宝鸡作为 “中国钛谷”,则通过《宝鸡・中国钛谷宣言》擘画发展蓝图。计划到 2030 年建成全球钛产业创新高地,钛材加工能力突破 10 万吨,总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巩固全球钛产业规模第一的地位。两地政策均聚焦创新驱动、绿色转型与产业链完善,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标准制定等措施,推动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需求全面爆发:新能源 + 航空航天成核心增长极
下游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为钛价提供了坚实支撑。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尤为亮眼,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 700 万辆,其中采用钛合金制造关键零部件的占比达 15%。钛合金凭借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的优势,在电池外壳、电机壳体、底盘结构件中的应用快速渗透,预计到 2030 年,新能源汽车领域钛合金需求占比将升至 45%,市场规模突破 150 亿元。
航空航天领域需求稳步增长,国产大飞机 C919 规模化量产带动高端钛材需求激增,单机钛用量占机身总重的 9.2%,较传统机型提升 40%,年均催生 2 万吨高端钛材需求。同时,军用航空装备升级、深海工程装备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高温钛合金、耐蚀钛合金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同样表现不俗,人工关节等植入物用钛量年复合增长率达 24%,成为钛材消费的重要增长点。
龙头引领突围:技术 + 产能双升级,市值逆势上涨
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引领钛产业竞争力提升。截至 2025 年 11 月 6 日,西部超导市值达 493.49 亿元,六个月增长率高达 64.24%,公司在高端钛合金材料领域的研发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控股子公司已入选陕西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作为行业标杆,宝钛集团正推进 “二次创业”,聚焦宇航级钛合金智能锻造产线建设,在军工及航空航天用钛材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 52%。
龙头企业的协同效应显著,形成 “核心企业引领 + 中小企业协同” 的生态格局。目前国内前五大钛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 65% 以上,陕西、四川、辽宁三省产能合计占比达 78%,依托资源禀赋与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了 “钛矿开采 — 海绵钛制备 — 钛材加工 — 终端应用” 的全产业链闭环。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