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评论分析 > 锂电池正极材料资源自主链 谁主下一个十年?

锂电池正极材料资源自主链 谁主下一个十年?

   来源:

2025年的新能源战场,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储能装机量跃居全球第一、3C产品进入“月月有新机”的高频迭代期,锂电池正极材料这场“暗战”,正以更激烈的姿态,重新定义行业格局。

2025年的新能源战场,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储能装机量跃居全球第一、3C产品进入“月月有新机”的高频迭代期,锂电池正极材料这场“暗战”,正以更激烈的姿态,重新定义行业格局。
主流材料“迭代换挡”:从“错位竞争”到“边界破圈”​​
•钴酸锂​​:虽在3C主流市场被磷酸铁锂“挤压”,但凭借“高能量密度叠加极致轻薄”的不可替代性,牢牢占据高端手机、折叠屏笔记本的“C位”。2025年上半年,某头部手机品牌发布的第三代折叠屏机型,搭载定制钴酸锂电池,能量密度较2023年提升12%,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验证了其在高端场景的“长红”逻辑。
•磷酸铁锂​​:从“商用车顶梁柱”升级为“全场景渗透者”。2025年,其国内装车量占比已超70%,并加速向两轮车(市占率超60%)、低速车(乡镇市场覆盖率超80%)、甚至船舶储能(内湖船舶电动化试点)延伸。更关键的是,“磷酸锰铁锂(LMFP)+磷酸铁锂”混掺方案开始规模化应用,能量密度较纯LFP提升15%,成本仅增3%,成为中低端车型的“新标配”。
•三元材料​​:坚守高端但“降本提速”。NCM811、NCA等高镍产品的能量密度突破280Wh/kg,搭载于蔚来ET9、极氪007等长续航车型,续航普遍突破1000公里。同时,“低钴化”取得突破——头部企业推出的NCM712电池,钴用量降至3%以下,成本较NCM811下降8%,彻底扭转“三元=高价”的标签。
•新兴材料​​:富锂锰基、复合集流体相关正极材料进入“量产前夜”。富锂锰基正极的实验室比容量已超300mAh/g(传统LFP约160mAh/g);复合集流体正极则通过“铝箔叠加纳米涂层”结构,将导电效率提升30%,循环寿命延长20%,被视为“下一代高安全正极”的种子选手。
未来已来:技术“破三角”与资源“自主链”的终极较量​​,2025年的正极材料,正站在“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的“不可能三角”突破临界点。
•技术端​​:固态电池量产(半固态已装车)推动高镍正极(NCM90)需求激增;磷酸锰铁锂的“单晶化叠加包覆”技术成熟,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正式进入商用车领域;富锂锰基正极的“界面改性”技术解决首次库伦效率低的问题(从70%提升至85%),商业化进程加速。
•资源端​​:“全产业链自主”成为关键词。中国企业加速布局“锂矿-锂盐-正极材料-回收”一体化,镍资源端通过“印尼工业园叠加技术输出”绑定当地利益,钴资源端通过“刚果(金)矿山叠加中国冶炼”模式降低运输成本——一条“资源可控、成本可控、技术可控”的供应链正在形成。
结语:谁能“材料叠加资源”双轮驱动,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
从折叠屏手机的“一小时充满电”,到电动卡车的“1000公里续航”,再到储能电站的“20年超长寿命”,2025年的锂电池正极材料,正以更细分、更精准的技术创新,渗透进新能源的每一个角落。这场“争霸赛”的胜负,早已不是单一材料的“独角戏”,而是“材料迭代、资源协同、生态构建”的综合较量。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而言,抓住2025年的“技术窗口期”与“资源布局期”,方能在全球新能源革命中,从“跟跑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为“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为长江有色金属网原创,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尽可能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