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眼镜完成从“科技玩具”到“生活必需品”的转变,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与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所呈现的趋势已清晰指明方向——镁合金、钛合金及锆基液态金属等材料的突破,使设备重量降至30克以内。小米AI眼镜通过固件更新支持支付宝“看一眼支付”,进一步印证“轻量化、实用化、场景化”正成为产品主流。这一进程的背后,是金属材料在六大关键领域的持续进化。
【轻量化:镁合金实现“无感佩戴”】
镁合金以其1.74g/cm³的低密度成为结构首选。传音TECNO AI Glasses采用镁合金镜框,重量与普通太阳镜相当;ML Vision M5结合镁与航空钛合金,整机重量控制到25.8克。该材料156W/(m・K)的高导热率也有效缓解了小体积设备在高负载场景下的散热问题。
【高强度:钛合金打造可靠架构】
钛合金抗拉强度可达900MPa以上,为设备提供稳固支撑。谷歌Project Aura开发的钛镁复合框架,在52克重量下仍可承受2000次反复弯折;ML Vision M5的纳米处理钛合金铰链支持0.1毫米级微调,抗疲劳性能提升三倍。其天然的耐腐蚀特性也避免镀层需求,适应日常多种使用环境。
【耐腐蚀:液态金属推动工艺革新】
锆基液态金属展现出卓越的抗腐蚀性能。宜安科技以此制成厚度仅0.3mm的超薄铰链,在华为相关设备中实现20万次开合无故障,并通过1000小时盐雾测试,契合运动等高湿环境需求。
【工艺创新:制造与散热系统协同升级】
微弧氧化:如三航研究院涂层工艺,使镁合金硬度与耐磨性显著提高,并附加电磁屏蔽功能;
散热设计:江西铜业0.05mm超薄铜箔应用于PICO 4 Pro,散热效率提高25%,结合铝基复合材料实现双重冷却机制。
【产业支撑:中国供应链的关键角色】
产能:中国供应全球55%的钛合金与85%的钕铁硼,宝武、西部超导等企业可实现φ0.5-2mm高精度钛材生产;
成本:正海磁材等企业的微型磁体较国际价格低20%–30%,助推国产AI眼镜进入2000元级别;
技术:水晶光电反射光波导技术突破量产瓶颈,并与头部品牌合作开发超薄光学模组。
【未来方向:复合材料迈向“超轻量化”】
碳化硅光波导镜片(减重40%)、形状记忆合金自适应镜腿等技术,正推动设备向“5克级”迈进。液态金属与石墨烯的融合也有望形成新一代高性能导热与电磁屏蔽材料。这场以金属材料为核心的变革,本质是技术回归用户体验的体现,镁合金实现无感佩戴,钛合金保障持久可靠,液态金属拓宽使用场景。2025年,AI眼镜正藉由材料创新,真正走向大众普及。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