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评论分析 > ​​“碳化硅时代”:这项半导体突破,正让光伏和5G更高效​

​​“碳化硅时代”:这项半导体突破,正让光伏和5G更高效​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加速迭代的关键时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北京晶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的12英寸碳化硅晶圆激光剥离技术已实现量产,单位芯片成本显著降低,产能提升数倍。这一里程碑进展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标志着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核心制造领域正式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加速迭代的关键时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北京晶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的12英寸碳化硅晶圆激光剥离技术已实现量产,单位芯片成本显著降低,产能提升数倍。这一里程碑进展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标志着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核心制造领域正式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碳化硅:重塑能源效率的“超级材料”
碳化硅(SiC)作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凭借其耐高压、耐高温和高频高效等特性,被誉为“半导体工业的金刚石”。与传统硅基材料相比,碳化硅器件能够将电力转换效率提升30%以上,同时使体积缩小50%。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逆变器中,碳化硅MOSFET可使续航里程增加10%-15%,充电速度提升30%。这种颠覆性性能优势使其成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材料,从特斯拉Model 3到比亚迪“汉”,全球主流车企已将碳化硅列为下一代电驱系统的标准配置。

三大应用场景驱动碳化硅需求爆发
​​新能源汽车:从“电动化”迈向“高效化”的关键跳板​​
碳化硅器件在电动汽车电驱系统、车载充电(OBC)和充电桩中的应用正在快速普及。特斯拉采用碳化硅逆变器后,Model 3的能源损耗降低10%,续航里程突破500公里。随着800V高压平台成为行业趋势,碳化硅器件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车用碳化硅市场规模将突破17亿美元。
5G通信:高频时代的性能“倍增器”​​
在5G基站中,碳化硅基氮化镓(GaN-on-SiC)功率放大器可将信号覆盖范围扩大30%,同时能耗降低40%。华为、爱立信等设备商已大规模采用该技术,推动单基站成本下降15%以上。随着6G研发启动,更高频率的通信需求将进一步依赖碳化硅材料的高频特性。
可再生能源: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硬通货”​​
在光伏逆变器中,碳化硅器件可使能量转换效率从95%提升至98%,每GW装机容量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过1万吨。全球最大光伏企业隆基绿能已宣布,其下一代逆变器将全面采用碳化硅方案。在风电变流器、智能电网等领域,碳化硅同样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

国产替代加速: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转折
长期以来,全球碳化硅产业链被美国Cree、欧洲英飞凌、日本罗姆等企业垄断,国内80%的碳化硅衬底依赖进口。晶飞半导体12英寸晶圆技术的突破,不仅将国产衬底成本降低30%-40%,更通过激光剥离工艺解决了大尺寸晶圆加工的世界性难题。
这一突破背后是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全链条自主可控”的战略布局——从中科院半导体所的材料研发,到天岳先进的8英寸衬底量产,再到晶飞半导体的设备突破,中国已构建起从材料、器件到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国际市场对此反应敏锐: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巨头已在中国设立合资工厂,加速本土化布局。而比亚迪、三安光电等国内企业正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抢占市场先机。预计到2029年,中国碳化硅市场规模将占全球4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应用市场。

未来十年:技术迭代与生态重构并行
随着制造工艺成熟,碳化硅器件成本将持续下降,预计到2030年其价格将接近硅基IGBT。技术创新仍在多个维度加速推进:
材料创新​​:4H-SiC向6H-SiC升级,击穿电压提升至20kV以上,满足特高压电网需求;
封装集成​​:双面冷却、三维封装等技术推动器件功率密度再提升50%;
智能化融合​​:碳化硅与AI、物联网结合,催生“能效-算力”协同优化的新型应用场景。
这场由碳化硅引领的半导体革命,本质上是一场能源效率的全球竞赛。中国凭借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正从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当碳化硅器件在新能源汽车、5G基站和光伏电站中持续释放能效红利,其意义已超越技术本身——这是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掌握话语权的关键战役,更是人类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坚实一步。

结语
从实验室到量产线,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变革,碳化硅正在重塑半导体产业的底层逻辑。北京晶飞的技术突破,只是这场革命的序幕。随着更多中国企业加入赛道,第三代半导体将成为“中国芯”崛起的新引擎,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这场由碳化硅掀起的科技浪潮,正在重新绘制21世纪的全球科技版图。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碳化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