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汽车产业陷入价格战泥潭时,均胜电子(600699.SH)正以机器人业务为支点撬动第二增长曲线。这家年营收超500亿元的汽车电子巨头,凭借在精密制造、能源管理和系统集成领域的技术复用,悄然成为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关键玩家——国内批量交付定制化主控板、高精度传感器进入送样阶段,海外为国际头部企业独家供应“后脑勺”“关节”等核心部件,更与海外巨头联手开发物流机器人系统。一场从“方向盘”到“机器人关节”的跨界革命,正在重构智能装备产业格局。
技术迁移:汽车电子“基因”的机器人化改造
均胜电子的跨界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汽车电子领域三十年积累的技术迁移。在主控板领域,公司将汽车域控制器的多核处理架构与实时操作系统移植至机器人场景,开发出支持200+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运动控制单元,其计算延迟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40%,已为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国内头部企业批量供货。
精密制造能力则是另一张王牌。通过复用汽车安全系统的高强度材料成型工艺,公司研发的机器人肩部伺服驱动模块重量较传统方案减轻30%,同时满足10万次以上疲劳测试标准。这种技术复用逻辑同样体现在能源系统上:集成高能量密度电芯与智能BMS的电池包,能量密度达210Wh/kg,支持-20℃至60℃宽温域工作,其模块化设计可适配从30kg服务机器人到200kg工业载重平台的多样化需求。
“汽车电子与机器人在供应链、制造工艺、软件架构上的共性超过70%。”均胜电子CTO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公司甚至将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改造为机器人大功率快充方案,充电效率突破92%,较传统有线充电损耗降低50%,目前已通过海外客户严苛的EMC测试。
商业落地:从“部件供应商”到“系统合伙人”的跃迁
在商业化路径上,均胜电子采取“国内主攻核心部件+海外深耕系统集成”的双轮驱动策略。国内市场中,公司聚焦机器人“大脑”与“神经”系统,除主控板外,六维力矩传感器、触觉反馈执行器等高精度部件已完成客户验证,预计2025年底前形成5亿元以上收入规模。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能源管理业务:与某头部电池企业联合开发的半固态电池包已进入车规级验证阶段,能量密度较现有方案提升25%,未来有望成为高端人形机器人标配。
海外市场的突破更具战略意义。公司为某国际人形机器人三强企业独家供应后脑勺总成(集成双目摄像头、激光雷达与麦克风阵列)、颈部高精度伺服电机等部件,单台机器人价值量超2万元人民币。据内部人士透露,该客户2025年订单量将突破5万台,对应营收超10亿元。而在物流机器人领域,公司与另一家海外巨头成立的联合实验室已产出第一代AMR原型机,其采用的均胜电子能源管理模块使单机续航提升40%,成本下降18%,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我们不再满足于做硬件供应商。”均胜电子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基于汽车电子领域积累的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与ASPICE软件开发流程,构建机器人专用质量管理体系,未来将向客户开放从部件到整机的定制化开发能力,“这种‘Tier 0.5’合作模式正在复制我们在汽车行业的成功路径”。
生态重构:机器人业务或重塑全球供应链
均胜电子的崛起正在改写机器人产业竞争规则。其依托全球汽车供应链网络实现的成本优势已显现威力:通过规模化采购电芯、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公司机器人部件成本较专营企业低15%-20%;而汽车工厂的自动化产线改造经验,则使其机器人部件生产良品率稳定在99.5%以上,交付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
这种竞争力正吸引更多跨界者入局。据知情人士透露,均胜电子已与某国产AI芯片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机器人专用边缘计算平台,目标将大模型推理延迟控制在10ms以内。同时,公司筹建中的机器人专用生产基地将引入汽车行业成熟的VDA6.3过程审核标准,预计2027年形成50万台/年的产能规模,届时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有望提升至15%(2024年该业务收入约2亿元)。
“机器人产业需要更多‘均胜电子’。”某国际咨询机构分析师指出,“当汽车电子巨头带着成熟的制造体系、质量标准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入场,将加速行业从‘实验室原型’向‘商业化产品’的进化,这场跨界革命或许才刚刚开始。”
(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