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凭借其高离子电导率和优异的界面兼容性,正成为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主流选择。
作为核心原材料的硫化锂,其制备技术路线分化与产业化进程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突破节奏。
技术路线分化催生多元布局
硫化锂制备已形成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三大主流路径。固相法通过高能球磨实现原料混合,但能耗较高且产品纯度受限,代表企业如厦钨新能通过优化球磨参数将能耗降低25%;液相法采用溶液反应提升纯度,天赐材料开发的低温溶液合成工艺使批次稳定性提升至95%以上;气相法通过化学气相沉积获得高均匀度产品,恩捷股份子公司的百吨级中试线已实现99.9%纯度硫化锂产出。
产业链协同加速成本突破
硫化锂成本占硫化物电解质总成本的60%以上,当前主流工艺的吨成本约500万元,制约商业化进程。赣锋锂业通过锂矿资源自供和工艺优化,将硫化锂成本降至200万元/吨,较行业平均水平低60%。
应用场景拓展驱动需求爆发
新能源汽车领域,有传闻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搭载硫化物固态电池的车型;消费电子领域,华为研发的柔性硫化物电解质已应用于折叠屏手机。
政策层面,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硫化物电解质纳入重点支持领域,为技术研发提供专项补贴。
当前硫化物路线在量产进度上仍落后氧化物路线,企业需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化节奏。随着宁德时代、赣锋锂业等头部企业产能释放,2026年或迎来规模化应用拐点。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