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光伏行业在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下呈现分化态势:硅料、硅片价格因“反内卷”政策、自律公约及减产动作大幅上涨,电池片、组件价格亦逐步修复。据统计,已披露半年报的光伏设备股中,仅锦浪科技、横店东磁、清源股份等少数企业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行业盈利修复仍显疲态。与此同时,资金面却呈现另一番景象——8月以来,捷佳伟创、阳光电源等7只光伏股获融资客加仓超1亿元,市场分歧加剧。
自7月初多晶硅致密料价格触底后,受“反内卷”政策预期及行业自律公约约束,硅料、硅片环节率先启动涨价潮。截至8月22日,硅料价格较7月低点上涨超30%,硅片价格亦跟涨约25%。电池片、组件环节虽涨幅较小,但整体呈现止跌企稳态势。分析指出,此次涨价是行业自发减产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旨在缓解产能过剩压力,但终端需求尚未完全释放,价格持续性仍存疑。
尽管产业链价格回升,但光伏设备股上半年盈利表现仍承压。数据显示,在已披露业绩的个股中,仅锦浪科技(逆变器)、横店东磁(磁材+光伏)、清源股份(支架)等少数企业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捷佳伟创、帝尔激光等设备厂商虽净利润为正,但增速较往年明显放缓。行业人士指出,主材环节(硅料、硅片)企业因前期高价库存拖累,盈利改善滞后;而辅材、设备及分布式光伏企业凭借技术壁垒或差异化竞争,率先实现业绩修复。
与业绩分化形成对比的是,资金面呈现“抄底”迹象。8月以来,融资客净买入超1亿元的光伏股达7只,其中捷佳伟创(5.2亿元)、阳光电源(4.8亿元)获加仓最多。市场认为,资金偏好设备环节龙头,主要基于两点逻辑:一是设备厂商受益于技术迭代(如TOPCon、HJT电池设备需求),二是其业绩与下游扩产周期强相关,且估值相对主材环节更低。
尽管短期价格反弹,但多数机构对光伏行业中长期走势持谨慎态度。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当前涨价更多是供给端收缩的结果,而非需求端驱动,若终端装机量未超预期,价格或面临二次探底风险。建议投资者关注三条主线:一是技术领先、成本优势突出的设备龙头;二是布局海外渠道、规避贸易壁垒的组件企业;三是受益于储能配套需求增长的逆变器厂商。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