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频共振:两家上市公司同日官宣固态电池材料新动作
8月19日,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迎来“双响炮”——道氏技术、国瓷材料相继发布公告,宣布加码固态电池材料布局。前者调整26亿募投项目“换道”单壁碳纳米管,后者联袂资深业内人士设立合资公司,瞄准固态电池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而作为其“卡脖子”环节的关键材料,导电剂(单壁碳纳米管)、电解质、负极等的研发突破,正成为产业链竞争的焦点。两家上市公司的密集动作,不仅折射出行业对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的加速预期,更揭示了材料端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突围。
二、道氏技术:26亿募投“换道”,单壁碳纳米管成固态电池“关键棋”
8月19日,道氏技术发布公告,将原“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中剩余的14.34亿元募集资金,全部调整用于“年产120吨单壁碳纳米管项目”。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其“押注固态电池材料”的关键信号。
战略转向背后:技术迭代倒逼材料升级
道氏技术此次调整募投项目,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对新能源电池技术路线的深度预判。“新能源电池正从‘能量密度竞赛’向‘综合性能竞赛’升级,固态电池作为‘无液态电解质’的终极形态,对材料的导电性、稳定性、循环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单壁碳纳米管作为唯一能同时提升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的导电剂,在固态电池中的添加比例可达5%-10%(传统锂电池仅1%-2%),其战略价值远超普通材料。”
技术底色: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破解“卡脖子”难题
单壁碳纳米管虽性能优异,但其制备难度极高——需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精准控制碳管直径(单壁管直径仅0.4-2nm),且杂质率需低于0.1%。此前,全球90%的单壁碳纳米管产能被欧美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因规模化生产技术不成熟,长期依赖进口。
道氏技术的突破,源于其“原子级计算+连续化工艺”的双重技术壁垒:
•工艺创新:通过自主研发的“连续化环保提纯技术”,将单壁碳纳米管纯度提升至99.9%(进口产品普遍99.5%),同时降低能耗30%;
•设备突破:定制化开发的“超高温气相沉积炉”,实现单壁碳纳米管管径均匀性控制在±0.2nm以内(行业平均±0.5nm);
•成本优势:依托自主研发的“流化床制备技术”,单吨生产成本较进口降低40%,规模化后有望进一步下探。
目前,道氏技术的单壁碳纳米管已向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厂商小批量供货,并配合某固态电池初创企业完成中试测试。“我们的产品在倍率性能(3C快充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85%)和循环寿命(4C充放电循环2000次无明显衰减)上,已达到国际一线水平。”该负责人表示。
产能规划:2026年放量,锁定固态电池“黄金窗口”
根据公告,道氏技术“年产120吨单壁碳纳米管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设期3年,2026年第一季度将实现50吨/年产能,一年内完成120吨/年满产。这一产能规划,精准匹配了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节奏——业内普遍预计,2026年将成为固态电池“量产元年”,全球规划产能超50GWh,对应单壁碳纳米管年需求量约250吨。
三、国瓷材料:跨界布局,陶瓷材料龙头“借道”固态电池
与道氏技术的“主动调整”不同,国瓷材料的布局更像是一场“技术协同”的精准卡位。8月19日,公司与资深业内人士王琰先生共同设立“国瓷固态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注册资本1000万元(国瓷持股80%),聚焦固态电池电解质、涂覆隔膜等核心材料研发。
跨界逻辑:从“功能陶瓷”到“固态电池”,技术外溢效应凸显
国瓷材料作为国内功能陶瓷龙头,其水热法工艺技术(可精准控制材料微观结构)已在MLCC介质粉、氧化锆瓷块等领域验证成熟。而固态电池对电解质材料的要求(高离子电导率、高机械强度、宽电化学窗口),恰好与国瓷的陶瓷材料技术形成协同。
“我们的水热法技术可直接用于制备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其离子电导率可达10⁻³ S/cm(目前主流聚合物电解质仅10⁻⁶ S/cm),且机械强度是传统电解质的5倍以上。”国瓷材料技术负责人透露,“此外,公司在高纯氧化铝、勃姆石等涂覆材料领域的积累,也可用于固态电池隔膜改性,提升其热收缩性能(120℃收缩率<1%)。”
市场考量:绑定头部资源,抢占“技术-产业”双高地
国瓷材料的跨界并非盲目扩张。其一,固态电池材料市场空间巨大——据GGII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材料市场规模将达800亿元,其中电解质、导电剂占比超60%;其二,公司现有客户(如宁德时代、三星电机)已布局固态电池产线,合资公司可快速对接下游需求;其三,王琰先生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拥有20余年产业经验,曾主导某头部固态电池企业的材料导入,其资源整合能力将为合资公司提供关键支撑。
四、行业视角:固态电池材料“抢滩战”,技术与规模化成胜负手
当前,固态电池正处于“技术验证-中试放大-量产导入”的关键过渡期。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50家企业宣布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其中宁德时代(2027年)、丰田(2027-2028年)、QuantumScape(2025年小批量)等企业进度领先。而材料端的突破,直接决定了固态电池能否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材料痛点:成本、性能、规模化“三重门”
•成本之困:当前固态电池材料成本占比超70%(传统锂电池约50%),其中单壁碳纳米管(进口价约2000元/公斤)、硫化物电解质(约5000元/公斤)价格高昂;
•性能之难:固态电池需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400Wh/kg)”“高安全性(无热失控)”“长循环寿命(>5000次)”,对材料的界面稳定性、离子传输效率提出极致要求;
•规模化之痛:多数材料仍处于“克级-公斤级”中试阶段,距离“吨级-百吨级”规模化生产仍有技术瓶颈(如单壁碳纳米管的管径均匀性控制、电解质膜的连续化制备)。
企业破局:道氏、国瓷的“差异化路径”
道氏技术选择“单点突破+规模化优先”,通过单壁碳纳米管这一“高附加值材料”快速切入市场,依托现有客户资源实现“以销定产”;国瓷材料则依托“陶瓷材料技术外溢”,从电解质、隔膜等细分领域切入,通过技术协同降低研发成本。两种路径虽各有侧重,但本质都是通过“技术-成本-客户”的闭环,抢占固态电池材料的“先发优势”。
五、未来展望:固态电池材料“黄金赛道”,谁将笑到最后?
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将重构锂电池材料体系。单壁碳纳米管、硫化物电解质、复合负极(硅碳+金属锂)等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不仅能提升电池性能,更能降低电池成本(据测算,固态电池量产成本有望较当前锂电池下降20%-30%)。
对于道氏技术、国瓷材料而言,此次布局不仅是业务扩展,更是对“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战略卡位。随着2026年固态电池量产元年的临近,谁能率先实现材料端的“低成本、规模化、高稳定性”,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固态电池的‘军备竞赛’,本质是材料端的‘技术赛跑’。道氏、国瓷的动作,标志着国内材料企业已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引领’,这将为我国在全球固态电池产业中赢得更大的话语权。”
整体来看,当道氏技术调整26亿募投项目、国瓷材料设立合资公司的消息传来,固态电池材料赛道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变革中,技术创新与规模化能力将成为企业的“双引擎”。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材料端的突破进展,或许能更早捕捉到固态电池产业的“黄金拐点”。
风险提示: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存在不确定性,材料规模化进展可能不及预期,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长江有色金属网8月20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