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评论分析 > 铜市双驱博弈:矿紧库增交织,节前补库与政策预期共塑价格韧性

铜市双驱博弈:矿紧库增交织,节前补库与政策预期共塑价格韧性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沪期铜——聚焦美元承压、库存新高与双节备货下的结构性机会

期货行情:

——9月23日长江现货价格动态:

1#铜价报80110元/吨,跌200元;升水为200元/吨,持平;A00铝锭报20680元/吨,跌70元;贴水报10元;1#锌报21810元/吨,跌70元;0#锌报21910元/吨,跌70元;1#铅锭报17175元/吨,跌25元;1#镍报122000元/吨,跌800元;1#锡报271000元/吨,跌1750元;

宏观叙事:美联储降息周期下的宏观博弈正深刻重塑有色金属市场格局。上周美元指数先扬后抑的走势,恰是当前市场对利率路径预期分裂的缩影——强劲经济数据与通胀黏性支撑美元反弹,而鸽派官员"50基点激进降息"的呼声又持续煽动宽松预期。这种矛盾在核心PCE数据公布前达到顶峰,交易员选择持币观望,美元承压走软反而利好风险资产,但各金属品种已呈现显著分化。

沪期铜——聚焦美元承压、库存新高与双节备货下的结构性机会

铜市,在"矿紧"与"库增"的拉锯中尤为典型。上期所铜库存13周连增至10.58万吨,LME库存三个月飙升56%至29.5万吨,创年内新高。然而,矿端供应紧俏始终未改,双节备货预期与新能源订单增量形成支撑。值得关注的是,精炼铜进口环比8.17%的降幅印证国内需求疲软,但下游补库动作仍在进行,这种"弱现实+强预期"的博弈使铜价呈现抗跌特征,节前波动幅度或受外盘牵引但幅度收窄。

铝市则面临"产能天花板"与"消费分化"的双重考验。西南置换产能带来的增量有限,而沪铝库存三个月高位凸显消费不畅。工业型材依赖汽车光伏订单维持稳定,铝箔板块却现结构性分化——包装箔增长停滞,新能源电池箔需求亮眼。出口端表现更具韧性,8月铝制品出口同比增9.1%至32.5万吨,对等关税下仍实现环比增长,这成为限制铝价跌幅的关键因素。

锌价走势更显戏剧性。锌锭社库翻倍至9.93万吨的压制力与汽配订单改善、铁塔订单向好形成对冲。国庆假期前的补库需求阶段性提振开工率,但黑色系上涨带动镀锌管走货的持续性存疑。当前市场聚焦鲍威尔讲话对通胀与就业的权衡,短期供求错配预期使沪锌呈现反弹空配机会,横盘震荡或是主旋律。

铅市则陷入"检修减产"与"复产预期"的周期律。原生铅9月检修导致产量环比下滑,湖南、云南冶炼厂已因原料不足减产。再生铅开工率因废电瓶需求减弱而下滑,但四季度集中复产潮或缓解供应紧张。需求端"金九银十"旺季预期落空,仅储能板块提供稳定性,成本支撑与需求改善时点成为短期窄幅震荡的核心变量。

锡、镍则凸显"供应约束"与"需求转型"的长期逻辑。缅甸佤邦复产缓慢导致进口矿短缺,AI电子升级创造新需求,但传统领域疲软制约涨幅。镍市则面临印尼低成本产能冲击,原镍产量持续增长与新能源引擎乏力的矛盾,使镍价步入过剩周期,成本支撑成为主要依托。

总结,站在流动性宽松交易仍为主流的全球市场,有色金属整体偏强逻辑未变。但内部分化加剧要求投资者把握结构性机会——铜的矿紧逻辑、铝的出口韧性、锌的补库窗口、铅的复产预期、锡的电子需求、镍的成本支撑,均需结合具体品种特性制定策略。需警惕长假期间海外宏观风险,建议以区间操作为主,紧盯美联储政策信号与国内双节备货节奏,在波动中捕捉确定性机会。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铜评论 铜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