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高端制造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钨——这一被誉为“工业牙齿”的战略金属,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11月25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综合钨粉价格单日上涨3500元/吨至78.1万元/吨,较10月中旬累计涨幅达27.51%,黑钨精矿品位≥65%)年内涨幅更突破132%。在大宗商品市场震荡分化的背景下,钨价展现出罕见的韧性,其背后是供需格局的深刻变革与新兴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本文将从产业链视角解析钨价上行逻辑,并展望未来三大趋势。
一、供应端:政策与资源双重约束,紧平衡格局固化
政策强约束下供给收缩
2025年国内钨矿开采指标同比减少6.45%至5.8万吨,叠加环保督察对非法产能的持续清退,供应端呈现“政策性紧缩”。据自然资源部数据,国内钨精矿社会库存已降至不足8000吨,钨粉库存低于500吨,均创近三年新低。这种“低库存+低增速”的组合,为价格提供了强支撑。
企业产能利用率拉满
厦门钨业、章源钨业等龙头企业订单交付周期延长至3个月以上,高端产品如光伏钨丝、航空航天刀具供不应求。据SMM调研,当前钨行业产能利用率达92%,为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但受制于原料供应,实际产量增长有限。
海外产能短期难补缺口
全球钨资源高度集中,中国占比超80%。尽管澳大利亚巴库塔钨矿(设计产能3000吨/年)计划2026年投产,但远水难解近渴。越南、俄罗斯等国因技术瓶颈,增量贡献有限,全球供应链仍依赖中国主导。
二、需求端:新兴应用“三驾马车”拉动,高端领域壁垒坚固
光伏领域:钨丝金刚线成主流
随着硅片薄片化推进,钨丝金刚线渗透率已提升至60%(较2023年翻倍),单GW组件需求达8吨。据CPIA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钨丝需求将超4500吨,复合增长率达45%。其核心优势在于抗疲劳性(寿命是碳钢丝的3倍)与细线化潜力(可至28μm以下),成为N型电池片降本关键。
硬质合金:高端制造升级驱动
汽车模具、航空航天刀具需求增长30%,新能源汽车刀具用量增加25%。例如,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采用钨基重合金,可承受1600℃高温;新能源汽车电机轴采用钨钴硬质合金,耐磨性提升50%。据中国钨业协会数据,2024年高端硬质合金占比已提升至38%,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替代风险可控,高端领域不可替代
尽管钼基合金、碳化硅在部分中低端领域对钨形成替代,但在航空航天、核工业等极端环境(如高温、强辐射)中,钨的不可替代性凸显。例如,核聚变装置第一壁材料需采用钨涂层,以抵御1亿℃等离子体冲击;火箭发动机喷管喉部依赖钨铼合金(熔点3422℃)。
三、区域格局:江西“一超多强”,产业链协同深化
国内钨产业呈现“江西主导、福建湖南跟进”的格局:
江西:产量占比53.8%,拥有赣州高新区(国家级钨新材料产业基地),集聚了中钨高新、江钨控股等龙头企业,形成从矿山到深加工的完整链条;
福建:占比11.4%,以厦门钨业为龙头,在光伏钨丝、电池材料等领域领先;
湖南:占比9.2%,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占据全球刀具市场15%份额。
区域间协同加强,例如江西提供钨精矿,福建加工成钨丝,湖南制成刀具,形成“原料-材料-器件”的梯度转移。
四、未来趋势:技术迭代与新兴应用双轮驱动
1、短期(1-3年):供需紧平衡持续,价格高位震荡
政策约束与低库存下,钨价易涨难跌。但需警惕下游成本传导压力(如光伏组件企业利润压缩),可能引发阶段性博弈。预计2025年钨粉价格中枢维持在75-85万元/吨。
2、中期(3-5年):海外产能释放,但技术替代有限
澳大利亚巴库塔钨矿投产或缓解供应压力,但全球新增产能预计仅5000吨/年,难以扭转紧平衡。同时,钨在3D打印(粉末冶金)、核聚变、氢能储运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加速,打开长期增长空间。例如,3D打印用钨粉末需求年增速达60%,核聚变靶材用钨需求或于2030年爆发。
3、长期(5年以上):高端化与绿色化并行
行业将呈现两大方向:
1)高端化:提高深加工产品占比(如从钨粉到刀具、涂层),提升附加值;
2)绿色化:推广短流程冶炼技术(如等离子冶炼),降低能耗30%以上,符合碳中和趋势。
结语:钨价上行,中国产业升级的微观镜像
钨价的强势,本质是中国高端制造崛起与全球能源转型的共振。从光伏钨丝到核聚变靶材,这一传统金属正焕发新生。对于投资者而言,可关注三条主线:一是资源端(如拥有矿山的企业),二是技术壁垒高的深加工领域(如航空航天刀具),三是新兴应用(如3D打印、氢能)。在“双碳”目标与安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钨的“硬核”行情,或许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长江有色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