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硅片市场正经历着显著的供需结构调整,这一变化直接推动了价格走势的波动。
3 月,硅片厂排产出现微妙变化,整体小幅提升至 50-51GW 区间。头部专业化厂商出于对市场风险的考量,排产策略相对谨慎,力求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健运营。然而,部分 Tier1 专业化厂商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策略性松绑,延续前期高排产抉择。这一差异背后,反映出不同企业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分化。
从需求端来看,电池片需求表现强劲,主要得益于抢装小高峰的刺激。但值得注意的是,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增量需求高度集中于 210RN 规格,这一现象使得 210RN 硅片价格抬升势能极为强劲。市场数据显示,在这一需求结构变化的驱动下,210RN 硅片价格在短时间内迅速上扬,涨幅远超其他规格硅片。
在组件价格方面,本周中国区集中式、分布式项目 182-210mm TOPCon 组件报价强势回暖。集中式价格均价已重回 0.69 元 / W,分布式均价涨至 0.71 元 / W。具体到不同技术路线的组件报价,双面 M10-TOPCon 头部厂商报价点阵区间在 0.66-0.76 元 / W 区间;双面 G12-HJT 主流厂商报价点阵聚敛在 0.69-0.78 元 / W 区间。近期,组件价格连续调涨,且从前期试探性调涨 0.01-0.02 元 / W,逐渐受市场乐观情绪影响,过渡至现阶段增大调涨幅度。目前 TOPCon 高功率端报价普遍到 0.7-0.75 元 / W,市场追涨氛围已然形成。
这种价格波动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市场逻辑。一方面,随着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落地,以 6 月 1 日为节点,存量项目沿用原有电价机制,增量项目则需通过市场化竞价确定电价。这一政策直接催生了两种抢装逻辑:一是存量项目 “抢并网”,为锁定较高的固定电价或补贴收益,企业需在 6 月前完成项目投产,例如山东、河南等分布式光伏大省已出现集中并网现象;二是增量项目 “抢备案”,市场化电价可能压缩未来收益空间,开发商加速推进项目前期审批,以规避政策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光伏市场需求短期内迅速释放,对硅片及组件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在市场波动中占据主动。例如,一些头部硅片厂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即便在高排产情况下,仍能保证产品质量与供应稳定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部分中小厂商则因技术与资金限制,难以跟上市场变化节奏,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展望未来,随着光伏产业持续扩张,硅片市场供需结构可能进一步调整。需求端,随着新兴市场对光伏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国内光伏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如 “光伏 + 储能”“光伏 + 农业” 等模式的推广,对硅片的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但供应端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原材料价格波动、产能扩张进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硅片市场的价格走势。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