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朗普政府正酝酿一项颇具争议的行政命令,旨在通过大规模开采并囤积太平洋海底的多金属结核,以削弱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这一计划暴露了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日益加剧的战略焦虑,引发全球稀土行业的新一轮博弈。
海底“金属宝库”成战略新目标
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美国政府计划利用行政手段加速开发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这些形如土豆的结核,在海底高压环境下历经数百万年形成,富含镍、钴、铜、锰等战略金属,是电动汽车电池、军工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核心原材料。
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拟将开采的矿产储存于本土,建立战略储备体系,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尤其是中国可能实施的出口限制。这一举措被视为美国对中国稀土资源主导权的直接回应。
战略焦虑催生非常规手段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等共和党要员,均公开支持海底矿产开采计划。专家指出,此举凸显美国在面对关键矿产问题时“明显慌乱”的战略心态。
“美国在稀土领域的举措正在失去章法。”行业分析师李明(化名)表示,“从早年忽视稀土战略价值,到近期频繁炒作‘稀土危机’,再到如今转向海底资源,这一系列动作暴露了其供应链脆弱性。”
全球供应链或现新变量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产品,在分离冶炼环节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美国此举虽能在短期内缓解部分金属供应压力,但难以动摇中国稀土产业链的核心地位。
“海底多金属结核开发技术复杂、成本高昂,且存在环境争议。”稀土专家王强指出,“美国若执意推进,可能引发新的国际规则博弈,反而加剧供应链不确定性。”
技术突围方为治本之策
面对美国“海底囤矿”计划,中国稀土企业已提前布局应对。北方稀土、五矿稀土等龙头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快海外布局分散供应风险。
“关键矿产的竞争本质是技术竞争。”王强强调,“中国应持续加强稀土功能材料研发,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这才是巩固战略优势的根本。”
随着美国海底矿产计划浮出水面,全球稀土战略博弈已进入新阶段。中国如何在这场资源与技术双重竞赛中保持领先,将成为决定未来产业格局的关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