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产业链资本动向再起波澜。国内三元前驱体龙头企业中伟股份(SZ:300919)近日披露筹划港股上市计划,拟通过H股发行登陆港交所主板。这家坐落在贵州铜仁的新能源材料制造商,正试图借助国际资本市场破解其全球化布局的资金困局。
作为全球三元前驱体市场的"隐形冠军",中伟股份在技术沉淀与产能规模上已建立起显著优势。EVTank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该公司以超30%的全球市场份额蝉联产量与出货量双料冠军。但亮眼业绩背后,财务压力却如影随形。自2020年深交所上市以来,通过IPO及两次定向增发累计募资107.08亿元,截至2024年末这些资金已基本耗尽。
激进的全球化战略是导致资金承压的核心因素。董事长邓伟明主导的"镍资源自主可控"战略,推动公司在印尼建成四大原材料生产基地,形成近20万金属吨的镍资源加工能力。2023年投产的摩洛哥产业基地更标志着其产业链延伸至海外新能源材料生产领域。这种垂直整合战略虽有效提升了原材料自供率,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庞大的资本开支需求。据披露,仅在印尼规划的百亿美元级综合生产设施,就需长达10-15年的持续投入。
国际资本市场对中伟股份而言不仅是融资渠道,更是战略升级的跳板。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公司海外营收占比已攀升至45.43%,但同期海外业务毛利率却从16.84%降至13.37%。这种"规模增长、利润收窄"的态势,促使企业寻求更优化的国际资本运作体系。通过港股平台直接获取美元融资,既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又能为后续的欧洲、北美市场布局储备弹药。
但全球化的道路并非坦途。技术转化难题导致印尼高冰镍项目延期9个月,韩国浦项镍精炼厂项目更因风险评估而终止。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国际贸易环境——美国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实施的累计关税已突破130%,而欧盟的反补贴调查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这些外部变量给海外产能消纳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也考验着企业管理层的风险预判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中伟股份的资本运作轨迹折射出新能源行业的深层变革。随着宁德时代、格林美等头部企业相继启动港股上市计划,锂电产业链正经历从单纯技术竞争向资本全球化配置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变不仅关乎企业个体发展,更影响着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生态位重构。
在贵州铜仁的青山绿水间,中伟股份的港股闯关之旅已然启程。这家曾用5年时间完成从地方企业到全球龙头的企业,能否在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中把握航向,或许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化突围提供新的注脚。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技术优势与资本力量在香江之畔交汇,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