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友钴业(603799)在新能源锂电材料领域再攀高峰,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09.46亿元,归母净利润4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08%和23.99%,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激增256.61%至124.31亿元,创下公司成立以来最佳业绩。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技术突破、全球化资源整合与管理变革的协同发力,推动公司向“全球新能源锂电材料领导者”目标加速迈进。
技术创新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2024年,公司两项自主研发成果——“锂电前驱体反应结晶新装备开发及高端正极材料智能制造”和“锂电固废高效低碳处理技术”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标志着其在材料制备与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壁垒进一步夯实。通过持续推进330科研计划,华友钴业围绕红土镍矿冶炼、前驱体制备等环节取得十余项产业化应用成果,成功将印尼湿法冶炼项目的生产成本降低至行业领先水平。研发投入的质效转化,使其在锂电正极材料及三元前驱体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产品已进入LG化学、比亚迪等全球头部企业供应链。
全球化资源版图的深度拓展,则为技术优势提供了战略支撑。公司在非洲刚果(金)建成钴铜资源“采-选-冶”一体化体系,同时通过津巴布韦Arcadia锂矿项目补足资源短板,形成钴、镍、锂三大关键金属的多元布局。印尼作为另一战略支点,华飞12万吨镍金属量湿法冶炼项目于2024年全面达产,叠加华越6万吨、华科4.5万吨项目的产能释放,使公司镍资源自供能力跃居全球前列。这种“海外资源-国际制造-全球市场”的立体布局,不仅对冲了金属价格波动风险,更将印尼MHP(氢氧化镍钴)生产成本压降20%以上,构筑起“资源-材料”垂直一体化的竞争壁垒。
管理体系的革新则为战略落地注入动能。公司构建以财务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体系,通过划小核算单元提升运营透明度,推动有色冶金、正极材料等产线的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8.5%。现金流管理的优化成效显著,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提升27.4%至8.25次,资金使用效率的改善为匈牙利正极材料基地、韩国龟尾项目等海外扩张提供了充足弹药。
面向2025年,华友钴业正加速向产业链更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欧洲PACK工厂项目已于2025年1月启动建设,预计2026年投产后将打通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闭环;匈牙利2.5万吨正极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其进军欧洲新能源汽车核心市场的战略落地。随着“支撑产业、引领未来”科创战略的深化,公司计划在固态电池材料、钠电前驱体等前沿领域加大攻关,以技术代际优势抢占全球能源转型制高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