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格力电器总工程师钟成堡首次对外披露了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战略布局。这位家电巨头正通过"双擎驱动"策略,深度切入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两大万亿级赛道,展现出从消费端向工业端转型的强劲势能。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祭出"杀手锏"
与全球汽车零部件龙头广东鸿图科技联合发布的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堪称格力此次展会的"技术王炸"。这款专为新能源汽车大型一体化压铸件设计的机床,采用双轴双梁智能防碰撞结构,可一次性精准完成前机舱、电池pack箱等复杂部件加工,较传统拼接式设备效率提升40%。
"这不仅是设备本身的创新,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生产模式的革新。"钟成堡现场演示的终端产品已应用于奔驰、宝马及多家造车新势力,其加工精度达到0.02mm,相当于头发丝的1/3。这种从"零件加工"到"结构件制造"的升级,直接回应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人形机器人领域提前卡位
在备受瞩目的新兴赛道,格力已悄然展开供应链布局。"人形机器人对机床的需求强度超乎想象,从关节模组到驱动系统,每个部件都需要高精度加工。"钟成堡透露,公司正在与头部机器人企业对接,针对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开发专用机床。
这一战略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供应链需求形成共振。业内测算,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美元,而核心零部件加工设备的国产化率不足30%,格力显然不愿错失这场智能制造革命。
工业转型背后的"格力逻辑"
从家电到智能装备,格力的转型轨迹折射出中国制造升级的路径选择。其工业类产品营收已突破500亿元,智能装备板块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8%。在钟成堡看来,这种增长源于"产品力"的硬核实撑:"当同行还在追求参数表上的领先时,我们更关注客户现场的实际痛点。"
这种务实策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见成效。与广东鸿图的合作不仅带来技术突破,更开创了"设备+工艺+服务"的全价值链模式。展会现场,某新势力车企采购总监直言:"格力方案让我们的电池包生产成本降低了12%,这就是产业协同的价值。"
随着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双赛道的持续升温,格力电器正以"技术+生态"的双重优势,在智能制造蓝海中开辟新航道。对于这家从空调战场杀出的制造业巨头而言,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以上内容仅供参阅,不做参考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