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与商业化瓶颈并存
1. 全球首场人机马拉松的技术里程碑
2025 年 4 月 19 日,北京亦庄举办的全球首场人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 “天工 Ultra” 以 2 小时 40 分 42 秒的成绩夺冠。这场赛事暴露了国产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鸣志电器的无框电机依赖进口磁钢导致过热问题频发,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在高动态场景下的可靠性不足。但赛事也验证了轻量化材料(如首钢的高纯钼合金)和续航优化技术的突破,为金属材料迭代提供了实证数据。
政策支持与产业基金布局
北京市政府通过《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 100 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伺服电机、高性能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首程资本联合北京国管成立的机器人产业基金已投资宇树科技、松延动力等企业,推动 “核心部件 — 整机制造 — 场景应用” 全产业链协同。目前,北京经开区已聚集百余家机器人企业,形成覆盖稀土永磁(中科三环)、传感器(汉威科技)到代工制造(智云股份)的生态体系,预计 2025 年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
商业化落地的现实挑战
尽管赛事引发资本市场对机器人概念股的炒作(如京城股份股价异动),但人形机器人量产仍面临成本高企(天工单台 25 万元)、场景模糊(医疗 / 物流订单仅 300 台)等问题。行业整体处于 “实验室到工厂” 的过渡期,技术迭代(如固态电池、PEEK 复合材料)和商业模式创新仍是核心命题。
金属需求的结构性变革
1. 高性能材料的爆发式增长
稀土永磁:人形机器人的伺服电机和力矩电机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需求激增。单台人形机器人需使用 1-2 公斤稀土永磁材料,若 2030 年全球出货量突破 1000 万台,将新增稀土需求 2 万吨,相当于当前全球消费量的 10%。北京企业如中科三环正加速布局磁材技术研发,带动北方稀土等上游企业订单增长。
钼合金:钼在机器人关节(如特斯拉 Optimus 的行星滚柱丝杠)和传感器外壳中的应用深化。2025 年全球钼价从 3600 元 / 吨度攀升至 4200 元 / 吨度,12% 的涨幅部分源于机器人产业需求拉动。首钢通过氯化法提纯工艺,已将高纯钼产品打入波士顿动力供应链。
PEEK 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趋势推动 PEEK 材料在机器人关节和传感器中的应用。铂力特的 3D 打印技术可将钛合金零件减重 40%,同时提升液流特性。若全球工业机器人全面采用 PEEK 复合材料,年需求将达万吨级,带动氟酮等上游原料需求。
2. 新能源金属的增量空间
锂:人形机器人电池对高能量密度锂电池需求显著。单台人形机器人电池容量约 15Ah,若 2030 年全球出货量达 500 万台,将新增锂电池需求 7.5GWh,相当于当前全球储能电池需求的 5%。欣旺达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500Wh/kg,已进入量产验证阶段。
钠:钠离子电池凭借低成本(锂电 1/3)和低温性能优势,成为人形机器人备用电源的潜在方案。传艺科技的钠电正极材料自供率 100%,一期 4.5GWh 产能已投产,目标将电池包价格压缩至 $30/kWh 以内。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www.ccmn.c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