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随着20吨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在宁波口岸完成通关验收,我国新能源产业或将迎来历史性突破。这批由中资环国际公司引进的原料,是《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实施后的首单合规进口,也意味着我国在新能源矿产循环利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通关的再生黑粉,源自海外锂电池废料经放电、拆解、热解等工艺处理后的高价值产物,其镍、钴、锂等关键金属含量远超原矿,为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提供了新的原料补充渠道。根据海关总署数据,该批原料的水溶性氟含量等环保指标均达到准入要求。
从产业格局来看,再生黑粉进口解禁直击国内锂电回收行业痛点。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实际动力电池回收量仅65.4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16%,而海外再生黑粉理论年供应量可达10万-12万吨,短期内可缓解原料供需矛盾。
头部企业如格林美、邦普循环已加速布局海外回收网络,通过“海外预处理+国内深加工”模式构建全球化供应链。以印尼淡水河谷项目为例,其规划建设的镍冶炼-电池材料一体化基地,预计2026年可形成30GWh产能,再生黑粉年处理量超5万吨。
然而,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层面,国标对水溶性氟含量的严苛要求(≤0.40%)导致海外原料分选成本激增,部分企业需额外投入超亿元改造产线。
市场层面,随着欧盟碳关税倒逼再生资源贸易规则升级,进口黑粉价格或较原矿溢价15%-20%,挤压中小厂商利润空间。
政策层面,海关总署明确将对疑似固废实施属性鉴别,企业需建立全流程追溯体系以规避合规风险。
尽管短期进口量难以完全替代原生矿产,但长期看,再生黑粉的规模化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锂电资源版图。据EVTank预测,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突破350万吨,若再生利用率提升至70%,可减少原矿开采量超2亿吨。这一趋势下,具备技术优势的回收企业有望通过城市矿山开采模式,形成与矿业巨头的差异化竞争。
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国再生资源进口总值同比增长23.6%,其中电池类再生原料占比提升至17.8%。此次再生黑粉通关是单一品类的突破,是我国参与全球资源治理的战略性布局,随着国标全面落地,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新能源矿产循环体系正加速成型,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东方方案。
【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