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伏产业链上游掀起“反内卷”行动。据行业协会及企业公告显示,通威股份、协鑫科技等多家头部多晶硅企业密集提及“多晶硅收储方案”,通过政府或企业联合收储调节市场供需,同步实施限产限售措施。这一动作直接推动市场情绪升温,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单日涨幅超3%,但现货市场仍呈现“价涨量缩”的矛盾态势。
从基本面看,本周多晶硅行业产量为30200吨,虽较上周减少800吨,但同比仍处历史高位。头部企业通过联合减产、控制出货节奏维持价格韧性——N型料主流报价已攀升至3.9-4.2万元/吨,较上月上涨5%。然而,下游硅片环节虽排产提升至62GW,但受终端电网消纳能力限制,组件环节价格传导受阻。多家组件厂商反馈,电网端对高价组件采购意愿低迷,部分地区已出现项目延期现象,导致硅料涨价难以向终端有效传导。
市场分析指出,当前多晶硅行业正处于“政策预期”与“现实过剩”的博弈期。短期来看,收储方案的落地预期、企业联合限产行动对价格形成支撑,但需警惕三大风险:一是供需过剩的长期矛盾——按当前产能测算,2025年全球多晶硅供给将超200万吨,远超160GW装机需求对应的120万吨需求;二是政策执行不及预期风险,若收储规模不足或限产联盟瓦解,价格可能快速回落;三是终端需求疲软风险,电网消纳瓶颈与海外贸易壁垒或抑制装机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龙头已开始调整战略布局。协鑫科技在最新公告中强调,将通过“收储+技术升级”双轮驱动,推动颗粒硅成本降至3万元/吨以下,以增强竞争力;通威股份则启动云南二期20万吨扩产项目,但同步配套建设下游电池片产能,形成垂直一体化降本链条。
业内专家提醒,尽管短期政策预期偏强,但多晶硅市场仍需回归基本面逻辑。重点关注月度供需数据、企业实际减产执行率及电网消纳政策动态,避免盲目追涨。未来三个月,若收储规模未达市场预期,或终端装机增速放缓,硅料价格可能面临高位回落压力。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