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国内多晶硅现货市场维持横盘整理,多晶硅均价49,750元/吨,其中N型复投料均价报52,750元/吨,致密料均价51,250元/吨,菜花料均价48,250元/吨
供给端:产能刚性释放与区域分化加剧
西北地区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持续释放产能,新疆、青海等地企业复产及新产能爬坡成为主要增量来源,行业整体开工率维持在历史高位。但西南地区受枯水期电价上涨影响,云南、四川等地企业计划四季度启动减产,预计影响产能约占总产能的15%。
海关数据显示,海外进口量维持低位,国内市场供应完全依赖本土产能,社会库存攀升至近30万吨,其中期货仓单面临集中注销压力。工信部最新能耗规范要求新建产能能耗标准收紧,预计2026年底前淘汰30%落后产能,但政策执行周期长,短期对产能端实质约束有限。
需求端:光伏产业链传导阻滞与技术路线分化
下游光伏产业链需求呈现"哑铃型"结构,N型硅料因TOPCon电池渗透率提升保持溢价能力,但普通料价格已逼近行业平均成本线。组件招标价持续走低导致集中式项目延期,硅片需求同步缩减,但海外新兴市场对高效组件需求激增形成对冲。
值得注意的是,颗粒硅与传统复投料价差收窄,反映出两种技术路线市场接受度趋同。储能领域需求增速放缓,但海外户储市场仍保持20%以上增速,形成结构性支撑。
市场动态:期货贴水扩大与现货流动性承压
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持仓量持续萎缩,基差扩大至行业历史极值,反映市场对远期供应缺口担忧加剧。现货市场交投呈现"抢货"与"抛售"并存特征,贸易商惜售情绪蔓延,部分企业暂停对外报价。出口市场受欧盟碳关税政策影响,东南亚转口贸易活跃度提升部分缓解出口压力,但难以扭转整体颓势。
政策环境:产能置换与绿色转型博弈
《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修订稿将三级综合能耗标准收紧至行业先进水平,倒逼高耗能产线退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第三阶段实施,出口企业面临每吨47欧元隐性成本,倒逼供应链绿色转型。国内碳交易试点扩容至新能源材料领域,主要产区碳排放成本增加推升行业环保投入。
宏观视角:成本支撑弱化与产业升级压力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多晶硅在光伏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持续强化,但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美元指数回落未能对冲库存高企压力。世界银行将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增速预期下调至18%,国内1-8月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增速回落至65%,8月单月装机量创20个月新低。技术迭代方面,钙钛矿电池量产进程加速,预计2026年将重塑材料需求结构,传统多晶硅主导地位面临挑战。
当前市场价格已突破行业平均成本线,头部企业通过长单锁定利润,中小厂商则被迫低价抛售,市场分化加剧。机构普遍认为,四季度西南地区枯水期减产或引发阶段性供应收缩,但光伏产业技术迭代加速(N型电池渗透率突破50%)正在重塑原料需求结构。后续可以关注西北产能退出政策落地进度及海外新兴市场需求增长,短期价格或在成本线与溢价空间之间震荡上行。
【个人观点,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